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一直是备受国内高校应届生和HR们关心与困扰的话题。根据调查报告,其实在海归群体之中,这个现象一样普遍。在广州CBD实地采访发现,让海归们无法“学以致用”的,有国外专业跟国内行业的不匹配、所学专业在国内就业薪资不理想,以及海归本人所学跟家族企业需求不符合等几大原因。
■新快报记者 罗韵 廖木兴/制图
数据
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类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广告、运营、行政/后勤,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和研发,再次是设计、产品等岗位。
海归群体对当前工作岗位与其海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偏低,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
根据智联招聘此前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数据来看,有38.5%的国内大学生存在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看来,不论是国内的大学生,还是海归群体,均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案例
1
学的奢侈品管理 回国做物业管理
行业竞争大
比不过“带资源”的
竞争者
小钟在意大利某高校修读奢侈品管理,回国后,本想在国内的外资时尚奢侈品牌找到对口的工作,后来发现在这个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几乎清一色的海归硕士、博士求职者,相比之下,她毕业的大学知名度低,经常在应聘的第一轮遴选就被刷下来。
一年以后,她转而向国内的原创设计师品牌求职,却发现后者重视的并不是相关专业学历,而是市场推广资源或销售渠道资源这些来之能用、接地气的本领,她在这样的竞争中也难以占据优势。
接下来,她尝试进入酒店、餐饮、商场和能源等领域,都“没有找到感觉”,待不到两三个月就离开了。现在她刚进入一家知名的外资物业管理公司任职客户顾问,主要负责广州市内一家高端国际服务公寓的客服工作,每天坐在公寓前台,接收和解答客人们的疑问和需求,月薪6000多元。
“因为我能说中文、英语和意大利语,意大利语跟西班牙语有类似的地方,等于说我能在不用翻译的前提下接待说这四种语言的客户,我们公寓里八成的住客是外国人,所以公司请我,应该是看中的我的多语言能力。”
“非要说对口的话,高端公寓也可以算是奢侈品的一种啊,虽然不是我自己期待的那样。”在小钟自己看来,她应该值得更高月薪,工作之余,她依然在留意时尚类品牌的工作机会。
2
学的酒店管理 回国做人力资源
朝8晚11超强度工作,工资不够买双名牌高跟鞋
去年,Bowie毕业于瑞士某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回国以后跟同学们一起进入某国际五星级酒店工作。看着跟欧洲几乎没有区别的豪华环境,她万万没有想到,作为酒店职员和体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风,日常工作里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加班加点,奇葩的客人、微薄的薪资以及简陋的食宿条件。
“五星级酒店的工资居然那么低,低到你不信!”这个出身殷实家庭的女孩受访时表示,本来想工作以后就自力更生,把副卡还给妈妈,可是工资拿到手以后,才发现那个可怜兮兮的数字还不够她平时买双名牌高跟鞋。
可是,这个3000多块钱工资的背后,却是朝8晚11的超强度工作——早上从番禺的家里出门,赶到酒店打卡开早会,到晚上收拾停当,填写递交好所有的邮件和表格,出门一看酒店金碧辉煌的外墙,夜幕已经漆黑,街道空无一人,刚上班的她连续两三个月都没有休假过一天。
上班几个月,Bowie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残”了不少,20多岁的皮肤生出疲惫的细纹,忙得好几天没有更新微信动态,除了工作,她再也没有了个人生活。
“没有时间做美容、健身,也没有时间跟朋友聚会,更别说约会了,家人一起去喝茶、旅游我统统都错过,这不是我期待的生活。”翻看着自己留学时多姿多彩的生活,Bowie无限留恋地感叹道。“可气的是,这般的辛苦,居然只值这么一丁点钱,觉得自己的劳动特别没有价值!”
她回忆说,留学时老师告诉她,酒店管理的本质是要热爱酒店,享受酒店,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传达给客人,服务别人,让别人快乐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后来,她开始怀疑这些说法。
在父母的支持下,入职仅四个月的Bowie从酒店离开,休整几个月后进入一家人力资源顾问公司任职猎头顾问,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她曾任职的酒店的客户。“现在的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朝九晚五坐办公室,主要就是跟各种人聊天。猎头这个行业我觉得也挺有前景,提成蛮可观的。公司有些高级猎头已经做到一定层次,变成自雇人士,上班时间什么的都自由,而且收入也高,这是我新的奋斗目标。”
她认为,酒店管理和人力资源两个领域其实有交叉点,都是服务人,跟人打交道,这也都是她擅长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她转行以后,月薪翻了一倍,达到7000多元,月度、季度和年底还有提成和分红,比第一份工作“划算”太多了。
3
学的雕塑专业 回国进家族企业
没有成熟艺廊和经纪人扶持新艺术家 赔掉爸爸给的几十万
带着伦敦某大学雕塑专业硕士学位回国,方方本来想成为一名独立艺术家,在广州某创意园租一家具有工业风格的工作室,成立自己的品牌,但是折腾一年多,把爸爸给的几十万本钱都赔光,都没有接到过一张订单,没卖出过一件作品,他自己打理的公众号,粉丝量也少得可怜。
家人觉得他这样“胡闹”也不是办法,于是软磨硬泡希望他加入家族企业,以期成为日后的接班人,可是家里从事的是食品品牌代理,跟他所学的雕塑艺术没有什么交集,丝毫引不起他的兴趣。
角力一段时间后,在爸爸的愤怒、妈妈的眼泪,还有毫无起色的艺术事业面前,作为独生子的方方最终还是妥协了——乖乖收拾好自己的工作室,回到家族企业里爸爸为他准备的办公室。
“如果我能靠做雕塑养活自己,证明给我爸妈看这个行业是有前途的,我肯定会坚持下去。可是回国以后我发现,完全没有人买我的作品啊,这里不像在英国,遍地都是成熟的艺廊和经纪人专门为年轻艺术家服务,只能孤军奋战,我也不知道怎样让自己出名。赔进去的钱都是爸爸给的钱,我说话都没底气,不回去他的公司,我还能怎样呢?”
转眼两三年过去了,方方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游刃有余的管理者。过年过节、双十一等销售旺季,他撸起袖子和工人一起在码头打包装货;平时他会到各个国家去考察寻找合作机会,引进更多低价优质的原产地食品;他的作风比长辈更大胆,把公司从一个品牌的总代理商,扩张成为十几个品牌的综合代理公司,范围也从单一的食品,增加到饮料、酒类、母婴类等等。
出于对艺术和美感的追求,他特别舍得把预算花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公司代理的其中一款产品包装上,印有他本人设计的雕塑图案,“也算是曲线圆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