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由澎湃新闻主办的“2019数据创作者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300多名数据领域实践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据新闻的现状与未来。
大会围绕“数据新闻2.0的局面”、“数据叙事的新思路”、“可视化的理念与应用”、“数据新闻的未来出路”四大主题展开讨论,本文为大会演讲精华实录的第一篇——数据新闻2.0的局面。
如何理解数据新闻2.0?它或存在于由多元创作个体与团体形成的“众创”生态中,或体现在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生产的革新上,或启发自数据新闻奖背后蕴含的国际新趋势,或由资深媒体人讲述七年实践经历的所思所感。
1
数据创作者在哪里
吕妍 澎湃新闻数据新闻主编、美数课&有数栏目负责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数据创作者”大概七年前,我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一次接触到数据新闻。同时,我在美国的主流媒体NPR也见证了美国数据新闻的大发展。五年前我加入了当时尚未上线的澎湃新闻,并且参与筹备数据新闻栏目“美数课”。
五年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0到1的转变。团队里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的人,从最初两个人到十多个人。现在我们是一个从数据分析挖掘、采访,到可视化呈现、创意编程,以及前后端开发、2D3D设计、插画创作一条龙的全能团队,也收获了一些国际奖项的认可。
比如我们连续五年时间获得了英国“信息之美”长名单入围。在最新的一届,我们挺进了短名单。就在前几天,我们去年制作的UGC产品《汶川记忆地图》,获得了亚洲出版协会“2019年度卓越新闻奖”的honorable mention。
我见证了数据新闻从新生到成熟一步步向前发展。过程中有欣喜也有困惑:总觉得同行还不够多、数据还太少、专业性还不够。一直到去年七月创作者平台湃客·有数栏目的上线,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10个月时间,我们共花了529100元扶持数据创作者,总计发布1348篇稿件,39篇流量达到100万+,最终有了大家进场时看到的“数据创作者画像”。 这群人中,有爱写文章的大厂程序员小哥哥,有带着学生一起严肃认真地“八卦”人口学的高校老师,还有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的专利审查员,持续地做专利分析可视化……这些都是我们之前意想不到的数据创作者。
▍窄众的话题,百万加的流量 他们关注的题材非常丰富,图中是发布在湃客·有数栏目上获得百万加流量的作品。标注颜色的是原本相对窄众的传播内容。也就是说,这些稿件它原来可能只是关注了垂直领域的热门话题,又或者说它只是面向专业读者的,甚至于只是一份课堂作业。但是当它放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就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从湃客平台上数据创作者发布的稿件来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经常被数据创作者关注的领域,还有文化娱乐、教育、司法等领域,都有很多的创作出现。接下来,我们想在各个垂直领域发现更多的数据创作者,这张图表上的空白会被一点一点地填满。
▍未来的数据传播格局
我们畅想的未来数据传播格局,可能是这样的:量化研究和数据分析机构、垂类媒体可以贡献专业的分析能力;可视化制作机构可以推动可视化创新;数据和工具供应商可以补充公共数据的不足,并对公开数据进行深加工;机构媒体应该承担把关人的角色,结合自己的整合传播能力,把重要议题推向大众,驱动公共话题中的精确思考。
2
数据新闻如何革新传统新闻生产
徐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拓宽新闻来源我想给大家报告数据新闻对于传统新闻生产三个价值上面的革新。第一,数据新闻拓宽了传统新闻生产中的新闻来源。《聊斋》是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作品,通过对《聊斋》白话版本进行文本挖掘,制定内容分析编码表,然后给五个族群的战斗力打分。
数读经典:《聊斋》文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玄幻世界?
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去探索经典的文艺作品,或者是文学作品当中的套路,这可以说是当下数字人文研究的一个前沿议题。在这个议题里,它研究的是《聊斋》的文本,但对于传统新闻生产来说,类似这样的文本它不大可能是你的新闻生产来源,但在数据新闻领域,它可以重新被盘活,将历史沉淀的文本资源重新利用。被盘活之后,它拓宽了原本新闻生产内容来源的储备,这是它的第一个价值。
▍打破新闻速朽性
在传统新闻生产中,时间通常会放在开头,时效性对新闻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ProPublica一则关注美国医药公司和医生之间金钱往来的情况的报道《Dollars for Docs》中,我们会发现它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时间节点。同样地,在新闻消费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说我今天看过了这个新闻,明天这个新闻就已经成为故纸堆当中的垃圾了呢?也不是的。也许我搜索了我认识的一个医生,跟医药公司之间的往来,明天我搬家了之后,可能会搜索另外一个医生。
无论是新闻生产还是新闻消费,时效性都被消弭了,时间节点不那么重要了,这可能是数据新闻对于新闻生产,或者说新闻价值的第二个挑战,不能说是挑战,应该叫革新,它打破了新闻生产原有的速朽特征,延长了新闻生产时间维度上的价值。
▍从历史中找寻趋势和规律
这则报道展示了1860—2011年,全世界主要的20个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在传统新闻生产中,我们认为发生了一个事件才要去做报道,因为新闻生产是以事件为基准而生产出来的。但是在数据新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从历史维度出发,挖掘事件趋势,或者是寻找规律的报道。在80多年前,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帕克曾经说过:如果新闻能够以科学般的精准,来挖掘趋势和规律,将无异于一场持久而深远的革命。那么现在在数据新闻领域,也许我们正在见证这场革命的展开。这是我认为数据新闻对于我们新闻生产所带来的第三个革新。
经历了多年发展,如今数据新闻或许正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下一个新的焦点可能是用数据来探索如何监督算法。比如说我跟谁相遇?我在网上回答谁的提问?我选择哪一条新闻观看?可能算法在默默的介入乃至影响我们的生活,它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媒介。
3
从“数据新闻奖”看数据新闻国际趋势
马金馨 全球数据新闻奖评委
2012年,数据新闻奖正式创立,到今年已经有8年的历史。2019年,有608个参选作品,267个参选机构,其中中国大陆有10个参选机构,总计参赛国家和地区有62个。很多人好奇奖项是怎样评出来的,我简单地说一下,这600多件作品,首先由评委进行初选,保证每个作品至少有两个评委看。分作品的时候,也会考虑语言的成分,比如中国的作品会找一位懂中文的评委看。100多个初选作品入围后,包括我在内的21位评委进行终选,我们会打一个大概有六个小时长的电话会议,每个评委看三到四个不同的类别,大家一起讨论,这是个非常激烈的辩论过程。
今天,我希望从我参与评委工作的这几年,和大家分享一下参评过程中所看出来的一些最新趋势。
▍趋势一:多样性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过去这几年,整个数据新闻从业者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数据新闻的创作,亚洲地区参与度逐年上升,中国大陆现在已经排名第四。从参赛机构来看,早些年更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媒体,《纽约时报》、《彭博社》、《路透社》这样的,现在越来越多小型媒体、创业机构,或者以前没有参与数据新闻的国家比如古巴和蒙古,都参与进来了。
▍趋势二:成熟性VS创新性
近年来,业界的发展趋于成熟。成熟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在这种成熟之上,创新越来越难,但是创新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比如下图,十年前刚刚出现时,是让人很惊艳的可视化操作。但今天我们评委讨论时就会觉得,nothing new,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意义上酷炫的可视化越来越多地被常规化了。另外从人员构成上,数据新闻团队也越来越成熟,有各种各样技能不一的同事参与其中。纽约时报 – 入选年度最佳可视化作品
How Trump’s Trade War Went from 18 Products to 10,000
与此同时,创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丰富。Vox的这则新闻中,Kavanaugh是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候选人,被美国某大学心理学教授Ford指控性骚扰,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事情。
这个可视化作品是基于两人在参议院的作证证词绘制的,蓝色和粉红色,它代表的是什么?代表了他们有没有回避某一个问题,持续五个多小时的听证会采用了问和答的形式,粉红色线条代表了他在回避这个问题,并且根据发言类型定义了几种不同的回避模式。这个可视化一目了然,心理学教授Ford没有任何一次回避问题,她一直在回答问题,尽管回答本身可能并不完整,大法官候选人则一直在回避问题。
这是个交互作品,当你打开网页时,点击每一条线都能看到它原本的证词,读者可以自己做判断。作品本身没有任何算法介入,没有任何文本分析,全都是人为的分析,但是它是在24小时之内做完的。评委们都非常喜欢这个作品。它虽然没有很酷炫的可视化,但是它帮助每一个读者在24小时之内make sense,去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理解那些情绪背后的事实。
▍趋势三:对影响力的坚持
我想强调的第三点:对影响力的坚持。21个终选评委中,有很多都是老一辈的新闻人,他们对媒体价值的坚持,在我看来非常令人动容,在讨论的时候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坚持。
这一点体现在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公共议题出发。在有选举制度的国家,每个人的选票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如今互联网非常发达,当很多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时,会影响到每一个个体信息的摄入和判断,从而影响他最后投出的那一票。Rappler是菲律宾的一个媒体团队,他们做了一个专题报道,不光看菲律宾本身,也看整个亚太。从民主的角度,看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由始至终都围绕公共议题展开。
二是坚持不懈的发掘真相本身。marshall project是一个美国团队,他们研究的问题非常简单,特朗普政府一直在缩紧移民政策,背后的一个假设就是新移民上升,导致了犯罪率升高。他们通过和大学合作,拿到数据做了一些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新移民虽然在上升,但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犯罪率都在降低。它其实是打破了一个被广泛传播的伪假设。另外,所有的评委都会一致性地追问,你的报道做出来很好,做得很漂亮、很扎实,然后呢?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La Nación是阿根廷的一家媒体,《The Driver's 8 notebooks of curruption in Argentina 2005-2015》从标题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则围绕八本笔记本展开的新闻报道,笔记本属于一个阿根廷高官的私人驾驶员。在阿根廷,政府官员的贪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个驾驶员把他十年来亲眼见到的权钱交易记录了下来,并且是纯手写。
媒体拿到这八本笔记本后,把手写文字全部数字化,从地点到金额,有哪些人介入,然后花了九个月的时间去调查,最后启动了司法程序。报道发表当天,直接逮捕了14个人,发了30多个搜捕令。到它提交作品进入奖项时,已经有70多个官员落马,其中40多个已经在监狱里面。这就是经典意义上的一个媒体通过报道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能够真正推动一些实际的改变。
▍趋势四:可视化不是唯一
在准备这个主题演讲的时候,我和另外几位评委都沟通了,我问他们如果给中国的从业者有些什么建议,他们会说什么。有两个人,一位总监、一位主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不要纯粹地追求可视化。“待势乘时 勿忘初心”,我以这样八个字来结束我今天的主题演讲,趋势一直在变化,每年都在变,每年也会有更多的新人参与进来。如果你选择做数据新闻,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但希望无论你在这个行业做多久,都能够不忘初心。
4
我在美国做数据新闻的这七年
周优游 Quartz 可视化记者
作为一名数据新闻记者,在Quartz,我到底每一天都在做什么?▍用数据传递有效的信息 这是我们最近做的一个题,讲的是美国网络电视平台巨头的布局情况。把每一个平台类比成一棵树,这棵树的树干代表了平台集资情况,树叶代表这个平台上的节目,红颜色和蓝颜色分别表示平台上的原创电视剧和电影。这就是把数据编码成了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行业。这是第二个作品,我们发现现在奢侈品品牌非常喜欢卖跑鞋,并且这些跑鞋都是一些运动鞋的经典款。图上显示的是耐克1960年卖的特别火的,叫NIKE DUNK的一个款型,一些大牌就学这个款型来卖特别贵的鞋。我们做了一个交互图,把很多鞋摆在一起,你可以划过屏幕,看到每一只鞋的具体情况。
这些作品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如何有效地来传递数据和信息,如何有效地用数据来讲故事。
▍用数据回答生活中的疑问
我再给大家讲个很有趣的项目。过了25岁之后,我感觉特别焦虑,快30岁了,自己好像还一事无成。那个时候我读了很多书,比如说《习惯的力量》、《20到30岁决定性的十年》,还有比如说《Grit》,翻译成中文叫做《恒毅力》。
这些书在美国被称为是Self-Help Books,就是励志书籍,或者鸡汤书。有很多女性和我一起读这些书,有一次我就问一个男同事说,你有没有读这些书?他说他不读鸡汤书,因为他不想让这些书代替他思考。那个时候我就想,这是不是一个性别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然后我在想是不是能够找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Goodreads,美国一个类似于豆瓣的读书评分网站,我找了励志书籍这个分类下面最畅销的一百本书,来分析它的读者构成。我发现这一百本书中大概有30%的书是由女性作者写的,另外70%的书是由男性作者写的,但是真正读这些书的读者,大概有百分之七十几都是女性。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很多女性在遇到事业、家庭、生活上的问题时,她是在听取男性的意见。
分享这个是想说明什么呢?你有一个疑问,你可以通过数据证实,或者证伪你所发现的事情。从一个单一的事件上升到社会规律,社会现象,这件事情和很多社会科学做的事情很像,都是用定量的方法来回答问题。所以说学新闻,学点社会学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用数据挖掘真相
最后我想讲的这个项目是我去年花了非常非常久的时间,和我们Quartz的一个记者,联合另外两个媒体,一起做的一个比较大的调查新闻报道。
2017年9月份,飓风玛利亚席卷了美属波多黎各岛,官方通报岛上一共死了64个人。但其实你去当地做报道,和当地的人聊,会发现有几千人死了,远不止这64个人。那为什么政府会说是64呢?我们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死了。
于是,我们做了一个网络调查问卷,放在Quartz的网站上,同时和波多黎各的一个非营利调查新闻机构合作,让尽可能多的人来填这个问卷。问卷上收集的是填问卷人的基本信息,和他们所知道的死者情况的详细信息。最后有很多人填了这个表,这份问卷我们从2017年12月份开始收集,一直到2018年7月份,还有人在填这个表,告诉我们,他们认识的人过世了。但网络问卷有一个问题,信息真实度很难核实。我们还做了一件事,向波多黎各的卫生局申请公开信息,要求他们把这一年内的所有死亡登记信息给到我们,最后一共拿到了两万多条数据。我们把这两个数据库配对分析,看问卷中收集到的死亡信息,是不是能够在政府的死亡信息登记上找到。最后筛选出了一份二次问卷。
我们在第二份问卷中加了更多详细的问题,然后对填表人进行电话回访。一方面是核实填问卷人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做了一次采访,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在飓风中死亡。
电话核实后,我们最后一共收集了487个案例,可以看到第二年的2、3月份,还有人因为飓风而过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通过这个数据库,我们发现很多人死于断电。没有电,医院里面输液的病人不行了。老人下楼,因为没有电摔倒了。或者有时候我想打个急救电话,没有电,我打不出去。还有一些人他可能到了医药站,但因为这个医药站没有电,拿不到药,他需要去下一个医药站,那他去不了。所以有很多问题是没有电造成的。
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他喝了受污染的水,感染了一些疾病。他没有在飓风发生的第一个礼拜,死于溺水或者房屋倒塌,而是过了两三个月之后死于疾病。
还有一些人,他是抑郁自杀死的,大水把它的房子冲走了,他一辈子的财产没有了,最后抑郁自杀。这都是我们通过打电话,通过收集数据得到的一些结论。这个项目我全程参与了数据库的建立及后续统筹、问卷收集、打电话,过程持续了好几个月,因为参与了整个过程,我的感受非常深刻。数据新闻在介入公共服务领域,也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是非常有力量的。
这件事情也可以说是政府的责任,为什么呢?政府一开始低估了数字,导致了后续的急救措施没到位。半个波多黎各岛在飓风过去三个月之后还处于断电中。这也是一个通过数据报道反思政府行为的数据新闻项目,最后产生了一些影响力。这是《纽约时报》数据新闻编辑Amanda Cox说过的一句话,当你不再区分数据新闻和新闻的区别时,数据新闻就成功了。
那么,成功的数据新闻都有哪些特征?数据可以有哪些超乎想象的使用方式?明日组委会将奉上演讲精华实录第二篇:数据叙事的新思路。
敬请期待!
*注:演讲内容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