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伊犁日报刊发的通讯《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引起众人关注,说的是伊宁市5年来教育的投入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共投入资金约15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整体新迁建学校14所,新建城市幼儿园6所、农村幼儿园51所,改扩建学校76所,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布局日趋合理,满足各片区孩子入学需求,实现了就近就地入学。
伊宁市教育事业5年来的发展成绩令人惊叹,这是伊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倾听百姓呼声顺势而为的结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接受优质教育,既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每个家庭的期盼,更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眼下,伊犁州各地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列在了“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内容的首位,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教育公平已经初步实现的情况下,“有质量”三个字可谓格外抢眼,重如千钧,一下子说到了各位家长的心坎上,清晰地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看得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更有质量更好的教育作为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承载着老百姓家庭太多的梦想和希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使这些梦想和希望变成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是民生工程、基础工程,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
过去,每到开学的时候,伊宁市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大门前就要排起长队,也难怪,全市就那么几所好的学校,为了能让孩子进去享受最好的教育,家长们纷纷动用各种关系,拼尽全力不惜挤破了头。与此同时,在没有实行分片区招生之前,好的学校早已不堪重负,大班额纪录不断被刷新,像市六中一个班最多的时候有过68名学生。这样的大班级,不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教师管理起来力不从心,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能上学”提升到了“上好学”,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让孩子受教育并且受到良好教育,是几乎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如今你要是到中小学校去看看,会看到一幅幅赏心悦目的景象:高大气派的教学楼,鲜艳夺目的塑胶跑道和一个个漂亮的篮球场、排球场,这在多年前还是很多人不可想象的东西,如今连乡村小学竟然都已经有了塑胶跑道,变化之快不能不让人叹服。只是学校硬件上去了,但软件还没有及时跟上,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学质量等各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为让每个适龄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2014年伊宁市在原有学区划分的基础上,优化扩大学区化管理改革范围,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优化组合的原则,把全市小学划分为25个学区,全市中学按照街道划分为9个学区,进一步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教育公平将更进一步实现,当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时,教育质量也相应地进一步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县域义务教育越来越均衡,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更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渴望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这也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教育总是沿袭着一种旧的模式,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流水不腐,只有顺势而动,才有可能把死水变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活水,逐步缩小城乡、县域、校际发展差距,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教育从“广覆盖”到“有质量”的转变,是对百姓“上好学”这一新期待的及时回应,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与需求,全面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让每个孩子“能上学”、“上好学”,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将来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振 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