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2015级本科生杨琦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材料化学领域一流期刊《材料化学》发表了相关论文,2018届毕业生吕博杰、黄乐翔的毕业设计成果近日被通信学科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录用,等等。要知道,在国内高校,即使是教授级别的学者想要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文章都不容易,有些人甚至凭发表一篇这样的论文可以“吃”上好些年。
4月9日,教育部发布《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将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根据规划,2019—2021年,将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这个通知的指向很明确,就是要全力提升本科生教育的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严进宽出,即中学阶段学习强度极大,高考极为严格,本科阶段却相对宽松。中国的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一句话:现在好好学,多吃点苦,等进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儿。这样的逻辑被奉行了很多年,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不少原本十分优秀的学生进入高校后彻底放松,痴迷于各种网游和社交活动,对学业只是应付了事,但即便如此,依然能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也让一些年轻人荒废了大好的求知时光。
从南科大的例子不难看出,学生在本科阶段其实蕴藏着巨大创造力,这个年纪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较少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是求知的黄金时段,必须牢牢把握住。
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对本科教育重视不足,一些知名教授忙于搞科研和做横向课题,一年到头难得跟本科生见上一面,一些有科研潜力和志向的本科生也往往难以得到相关支持,诸如此类的状况都亟待改变。
最近,东南大学就正式启动《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教改二十条”,推出了全程全面陪伴教育模式。为本科生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培养本科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书院制是其中重要一环。而事实上,包括南科大在内的一些学校早已开始推行书院制,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完全交与书院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为书院这层纽带而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制度设计让师生能充分交流,学生们因此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也为长远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搞好高等教育就该从本科生抓起。某种意义上,本科阶段的教育质量决定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