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编程教育公司「火箭实验室」近日获得数百万种子轮投资,由信大气象研究院领投,该资金主要用于课程体系的研发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上。
火箭实验室经历一年多的筹备,于今年 5 月正式面世。依托于大疆旗下 Tello Edu 及近期面世的RoboMaster 机甲大师 S1 作为核心教学设备,火箭实验室正在研发围绕 3-18 岁青少年的机器人编程阶梯式课程体系。整体课程方案中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硬件、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电子课件和教学 APP 也会一并提供。后续会将该课程引入全国 30 个示范区,覆盖 40-60 个中小学,作为早期示范学校的测试阶段。此外,还会供师资培训、机器人竞赛、夏令营等服务。
创始人王聪认为,当前市场的编程教育体系由于自身的完整性,还不足够支撑公立校的全面引进。以北京某一流高中学为例,目前刚刚开设本应是小学阶段需要学完的编程课程。公立校市场需要 2-3 年的发育期才能步入相对成熟的阶梯式编程学习体系。而聚焦于机器人教育领域,除去深耕教育多年的乐高,优必选、小米米兔、寒武纪智能等知名硬件企业布局的教育机器人,在开源性上依然有所欠缺,不利于学生编程思维的开拓。
延展性机器人硬件
围绕机器人教育只教“行”的问题,我反问了创始人一个问题,国家倡导编程教育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培养 AI 技术人才,至少让更多人能够真正懂 AI 技术。如果把 AI 拆解来看,就是图像、算法、体感识别、声音识别等技术。
“机甲大师 S1 可能是截止目前,让 AI 教育距离人们最近的一个产品。”创始人定义道。如果你注意到最近大疆上市即大火脱销的教育机器人 S1,就会惊叹于它的极致性能——可模拟皮肤触觉的感应装甲、低延迟高清的图传系统、能耗比和精细度高的电传传感器,以及麦克纳姆轮和相应的芯片专利技术等等。
“极致性能+高自由编程度”,这款硬件一方面提供了足够低的编程门槛,另一方面又能支撑深度学习式的“自由编程+功能适配”,围绕其开设的课程体系,或许能实现更长的学习周期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此外,信息学竞赛涉及到初高中升学加分项,是目前编程教育较为刚需的切入点。大疆近日发布将推出RoboMaster 机甲大师 S1 挑战赛。王聪认为这是进入公立校体系与推动家校学习决策的重要部署,值得大疆教育生态中的伙伴一起积极地去推动和支持,提升竞赛对学生的“含金量”。
体系化课程
以机器硬件为载体开设编程教育,无疑会更受学生的欢迎。但“课程学什么”、“老师要怎么教”依然是核心。
课程体系开发的逻辑,一方面要贴合学生现状,另一方面也需要深耕机器人编程教育理念。火箭实验室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和国内顶尖中学的一线科技老师合作开发核心的课程模块,后联合北师大、华中师大等高校合作进行二次编写,也有美国 AI 资深人士做整体课程的把控。
以适合小学中年级学习的C级课程为例,该阶段学生通过 Tello Edu 无人机学习基础的 Scratch 课程。内容分设 C1-C4 四个阶段 :C1 阶段学习基础的智能控制和飞行功能,C2 阶段学习 Scratch 控制无人机智能飞行完成预设挑战,C3 阶段学习无人机的行业级应用(场景有航拍、农业、医疗、物流);C4 阶段会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性,通过自由编程完成一个无人机多机编队飞行的 Magic Show。而到了初中阶段的 E 级课程,将主要通过机甲大师学习 Python语言。在学习深度上有完整的设计和衔接。
主要的教学模式会采用双师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教师的教学门槛。问及教师资源缺失的问题,创始人认为这是行业最大的痛点之一,但目前编程教育主体主要为中小学,编程内容相对基础,可以通过系统培训具备解决;而高阶的竞赛体系课程教师需要本身具备非常高的素养,师训标准也更严格。
火箭实验室目前的业务逻辑是 2B2C 并行:在 B 端业务上,主要切的还是公立校的校本课、社团课、及课后三点半。在众多进军公立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中,因为与大疆硬件产品的相匹配,往往会更受孩子欢迎。而校外 C 端的布局,也是后续主要的营收来源,火箭实验室会向两方面拓展: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合作和线下实体店的加盟。2019 年目标覆盖六大一线城市,开设 5 家线下实体店和 50 家课程中心。
在获客上,因为创始团队在教育科技行业有近十年的经验,已积累十万科学家庭的客群流量池及全国销售渠道支持。
团队方面,创始人王聪为美国普渡大学硕士,7 年教育科技项目负责人工作经验,曾担任好未来国际教育板块产品运营负责人 ;首席战略官王学智曾任职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等一线互联网企业产品部门;Tech Lead Yuzhe Sun 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及机械工程双学士及机械工程硕士,曾任亚马逊 AWS 工程师;销售团队由原凤凰机器人全国加盟业务负责人牵头;教研总监曾带领北师大教研团队为多家国内教育机构开发配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