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历史教学中的文明交往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往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文明交往论的丰富内涵,才能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对文明交往的深入理解。本文以十字军东征为例,着重论述了对历史教学中以文明交往论为主体的文明史观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文明交往  封闭与文明  文明史观

      中图分类号:K132
      文明交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历史的思维之一。高校教师可以借助文明史观,通过对不同文明交往行为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明交往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文明交往视角下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是由天主教士兵组成的军队,他们都佩有十字标志。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教宗准许下进行的宗教性军事行动,是西欧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进行了多次东征行动,其中有一些东征行动是针对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异端与异教的,并非针对伊斯兰,如“阿尔比十字军”的目标是法国南部的“清洁派”异端,以条顿骑士团为主的“北方十字军”的目标则是波罗的海多神异教徒。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是保护朝圣者和反对吉哈德扩张,以及从伊斯兰诸国手中拯救半奴隶与奴隶。本文从扩张之源、收复失地、战争进程三个方面叙述了十字军东征的缘起和进程。

       1.扩张之源:扩张信念与宗教狂热交织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领主获取商品和货币的欲望也随之增强,仅靠固定地租收入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入不敷出成为常态。为了改变这种生存状况,取得封地,扩张就是在所难免的。此外,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战争、瘟疫、人口增加迅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此起彼伏。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封建领主蠢蠢欲动,开始策划进攻近东地区。被罗马天主教会煽动的宗教狂热同样是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原因之一。10世纪以后,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越来越多,朝圣贸易愈加兴旺。在罗马教廷看来,耶路撒冷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罗马,控制朝圣贸易的利润无疑是丰厚的。相对于封建领主、天主教会、商人来说,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要求可能更出于实际。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开始对周边进行扩张,矛头首先指向小亚细亚,此时的拜占廷帝国正处于皇朝交替的混乱之中,面对生存危机,拜占廷帝国只有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收复失地。这几个方面就是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十字军的产生与扩张信念和宗教狂热密切相关,这一点也决定了其性质是西欧封建领主的掠夺战争。

       2.收复失地:屡战屡败的尝试

       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小镇召开宗教大会,向到会教士、封建主、富人和穷人发表了历史上极具煽动性的著名演说“以父为名”,号召逐鹿争雄的西欧各君主王侯停止“私战”,到东方同异教徒斗争,夺回被突厥人占领的圣地,并说突厥人已在东方“上帝的国度中大肆蹂躏”,“一切等级的人”都必须“迅速起来”,“将这个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否则就会被“卑贱的、退化的、给魔鬼做奴隶的种族”征服了,那将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啊!并声称这虽是他的呼吁,但下令的是基督。他的演说极富煽动性,与会人员给予了热烈的响应。

       1096年秋天,西欧封建领主组成骑士十字军,由诺曼底、洛林、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南部分几路向东方进军,经过艰苦斗争之后,四个十字军国家——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伯国、特里波利伯国、爱德莎伯国相继在东方建立。这是唯一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十字军,但也受到了穆斯林的英勇反抗。

       1147—1149年,第二次十字军遇到了强大的萨拉丁国家抗击,主力军全军覆没,耶路撒冷重回穆斯林手中。1189—1192年,第三次十字军也败于萨拉丁之手,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震惊了西欧封建领主。1202—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随之组建,但部分十字军受威尼斯胁迫主攻方向却由埃及转为拜占廷。十字军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1261年),威尼斯也因此沉重打击了竞争对手拜占廷。

       1217—1221年,第五次十字军攻击埃及,先胜后败。1228—1229年,第六次十字军攻击了叙利亚。1248—1254年,第七次十字军主攻埃及,法国为保卫北非阵地而出兵。1270年,第八次十字军攻击突尼斯,因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病亡,法国退出。之后,穆斯林逐渐反守为攻,1268年埃及占领安条克,1289年攻陷特里波利,1291年攻陷阿卡城,十字军在近东的据点全部陷落。

       3.战争进程:西方恢复圣地的失败

       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基督教国家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一场直接冲突,是欧洲国家第一次向欧洲境外扩张。恢复圣地的失败,可以说是暂时遏制了西方殖民的野心,伊斯兰世界获得了安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十字军的失败,给西方带来的是对政府治理的关注和教皇权力的式微,也是西方转型的重要条件之一。

       文明交往与历史教学

       1.文明交往:历史教学的新角度

       历史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采取了模块的形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体现的是一种文明史观。历史的自觉是文明的自觉,既有对抗又有和平共处。历史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解释,并追溯历史的起源,文明交往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着眼于引发深层次社会变革的影响,例如战争。战争作为文明交往的一种形式,以暴力作为文明之间的交流媒介,有直接、快速的一面,而文明交往则是人类交往文明化的进程。文明交往的世界是变化的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也是这样的,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动,最终两个文明虽然分道扬镳了,但人类人文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觉醒了。

       2.文明交往:框架化的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框架构成一直是难点。将文明交往论作为学习的主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框架,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文以十字军东征为例,论述了文明交往对西方社会的促进作用。

       首先,有助于欧洲基督徒与中东穆斯林的相互了解,大大拓宽了欧洲人的视野。过去,很多基督徒认为阿拉伯人是嗜血成性的“恶魔”,但经过战争及占领时期的长期交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阿拉伯人具有优雅的气质,亲眼目睹了东方的繁华景象,感受了阿拉伯文明的优越。这就是认识上的成长。

       其次,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和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带回来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如棉花、稻米、芝麻和蔗糖)和香料,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市场的需求,意大利商人在地中海建立的众多贸易据点和商站,为密切的贸易关系奠定了基础,地中海贸易圈的雏形开始出现。十字军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及贸易的扩大,使欧洲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是经济上的成长。

       再次,推动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西传。东方许多产品,如纺织、冶金、制糖等技术及阿拉伯数字、代数、罗盘、火药和棉纸等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阿拉伯语在欧洲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天方夜谭》同样给欧洲文学留下了印迹。同时,欧洲人在阿拉伯的图书馆中接触到了大量的译成阿文的古希腊典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这就是文化上的成长。

       最后,进一步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在战争中,很多封建领主陆续破产并阵亡,参战的不少农奴,甚至一些封建领主回国后进入了城市成为市民,这些都加快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天主教会在东侵之后越发声名狼藉,势力由盛转衰。这是社会与制度的成长。

       兼容并蓄的文明交往思想

       对历史教学来说,着眼于文明之间的交往、包容与借鉴是十分有必要的。十字军东征无疑给东西方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西方基督教文明因之发展,走向开放与吸收之路。东方文明则恰恰相反,渐趋闭塞与保守,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西方文明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文明是多彩、平等且相互包容的。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应当传达这样的思想:在日益开放的当今世界,应该对人类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撷百家之精华,融各方之优长,把握时代大势,着眼民族梦想,放眼世界未来,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就为我们将以文明交往论为主体的文明史观融入历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铁铮、黄民兴 等:《中东史》,彭树智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

       [2]哈全安、周术情:《哈里发国家的浮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世界文明史》(上),马克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文明的互动》,中信出版社,2013。

       [5]《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