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汪小菲:台灣「新南向政策」經不起市場檢驗

上個月我坐上台灣飛往成都的飛機時,沒有看到以往一票難求的火爆景象,甚至被告知未來飛往一些大陸二線城市的直航由於市場原因被取消,需要從香港或澳門轉機。可以預見,此舉不僅使航空公司承擔巨大的經濟壓力,還會讓島內旅遊觀光業一片慘澹。由此想到,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對於拉動台灣經濟前景堪憂。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實則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李登輝、陳水扁任內,都陸續推動過幾次「南向政策」,鼓勵台商到東南亞設廠,減少到大陸投資, 但台灣産業界並不認同。在扁政府時代,台灣企業對大陸的出口比重從14%一路漲到38%。1991年赴大陸投資僅佔台灣整體投資金額的15.6%,在扁政府時代到了66%,2012年則高達73%。

此次「南向政策」與以往稍有不同,就是強調了與東盟和印度的合作,但其實並不樂觀。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東盟和印度均屬於大陸「一帶一路」的覆蓋範圍,台灣如果單獨啟動貿易談判恐怕並不會在短期內順利進行。並且印度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加入中國大陸與東盟主導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原定和台灣的FTA談判計劃勢必會擱置。2015年,台灣對印度的雙邊貿易額僅在60億美元左右,而中國大陸與印度的貿易額是前者的12倍多。隨著RCEP的簽署執行,雙邊稅率還將逐年遞減。因此,台灣的「新南向」策略未必如想象中順利。

其二,台灣對東南亞各國投資建廠,基本上還是依賴當地廉價的勞動力。但當地勞工專業技能不高,培訓費用和相關隱形成本難以估算,綜合成本高低很難判斷。更何況近年一些東南亞國家反華情緒抬頭,政治形勢不穩定。多年前的印尼反華大屠殺陰影未消,去年的越南暴亂使台商的工廠被大面積破壞,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這些台商的損失會因為新南向政策得到政府補償嗎?台灣的軍力及「外交」實力是否能保證台商的人身安全?答案可想而知。

其三,「新南向政策」並不能解決島內就業問題,更不會有報告裏提到的提升台灣年輕人薪資的效果,反而會加速島內資金外流,中高端人才輸出,減少台灣的就業機會。換句話説,台灣現在缺少的不是生産力,而是消費力!「新南向政策」鼓勵台商到東亞、印度等地設廠,在柬埔寨、越南買地建樓,甚至瘋炒房地産。這些舉措不會使台灣本地年輕人從中受益,社會就業機會也不會因此而提升。

台灣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是靠加工製造業、産品出口外銷為主。但大部分島內生活的人民還是從事傳統服務業、農漁業、旅遊業等相關産業。這種悠閒自在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台灣人所謂「小確幸」的生活理念。因此,大力吸引大陸游客才會給台灣經濟和就業帶來實質性提升。2015年台灣島內遊客突破歷史性的1000萬人次,其中400萬以上來自大陸,帶動了台灣很多行業的發展,如酒店、餐飲、旅遊景點、購物、夜市、觀光工廠、伴手禮銷售、台灣食品等。但隨著台灣新政府的上台,台灣對大陸貿易出口急速下降,年輕人開始離開台灣,轉向澳洲、東南亞以及中國大陸就業,以換取更多的工作機會和較高薪資。台灣也漸漸從吸引外勞轉變為輸送外勞。如果真心為台灣人民著想,就應該以拉動內需、提升台灣就業機會為當務之急。

若是台灣真要和東南亞國家連結,不如深入研究這些國家的旅遊業和服務業。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引進國際知名的度假酒店品牌,實現島內産業升級才是重中之重。如果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創造而去顛覆,反而受傷的是企業和人民。畢竟一個政策是要靠市場去檢驗的。維護兩岸來之不易的成果,以兩岸經濟交流為主,與東南亞、印度等地維持長遠發展關係,才能使「新南向」成為更合民心、更符合實際的政策。▲(作者為前俏江南CEO、北京合尊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