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改革开放再出发,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应加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改革措施:以服务业改革和放松管制为抓手,培育发展新动能;切实保护私有产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攻坚,激发微观主体市场活力;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洪群联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2018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展望2019年,外部风险和内部矛盾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作好攻坚克难的充分准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年工作做了部署、指了重点、提了举措,这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经济发展成绩来之不易

  2018年,在中央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下,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主要表现是:

  四项宏观经济指标基本平稳。从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增速、物价、就业、国际收支四项指标看,2018年我国经济呈现总体平稳格局。

  三次产业、“三驾马车”、三个“口袋”更加均衡。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服务业质量水平继续改善,三次产业发展更趋协调。

  两个动能持续转型、加速成长。传统动能转型步伐加快,落后低效产能持续淘汰,工业向创新、提质、绿色、智能方向升级趋势更加明显。

  尽管面对外部环境明显变化、内部困难问题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总体走势,实施了更加精准、更加协调的宏观调控政策,主动引导了市场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成绩来之不易,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足、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

  2019年需要作好攻坚克难准备

  2019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我国经济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部分领域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短期经济减速风险和就业压力明显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作好攻坚克难的充分准备。

  供需两端呈现增长疲弱态势。从供给侧看,工业周期性行业已入下行通道,环保限产趋严、原材料等价格居高,制造业总体走弱。生产性服务业受工业走弱影响、生活性服务业受收入增长影响,市场需求均难以明显扩张。从需求端看,固定资产投资得到基建投资的一定支撑,但制造业投资前景不容乐观,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总体投资意愿依然不强。居民消费增速放缓、高房价抑制效应、优质产品服务供给不足等,都会影响消费持续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供给普遍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还不够健全。去产能方面,过去化解过剩产能更多依赖的是行政性手段,市场机制尚未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存在较大困难,PPI价格回升加大了部分行业去产能难度,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完善;去杠杆带来紧货币、紧信用和利率逐步抬升,使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突出,实体企业高负债和经营状况恶化可能成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局部风险隐患暴露压力加大。金融领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债市违约风险明显增多,股市悲观情绪依然较重,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的风险要高度警惕;财政领域,地方财政明显减收,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地方政府化解存量债务压力较大,不能到期偿债的点发式风险可能进一步扩散;就业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互联网等领域就业浪潮可能有所衰退,大学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部分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可能加剧就业失业风险;市场秩序方面,共享单车等新业态接连出现倒闭浪潮,“权健事件”等传销、虚假广告、伪劣产品等现象屡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利益造成损害。

  外部环境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下行风险加大,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或进一步下降。美联储加息缩表引起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和货币危机,高债务国家债务危机风险加大。尽管中美贸易摩擦暂时缓解,正重启谈判,但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和产业升级的打压态势难以缓和。

  以改革开放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中一些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根本解决办法在于改革。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年经济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在此基础上,必须着眼于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以更加长远视野,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加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改革措施,改革再出发,着力调整结构,释放创新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以服务业改革和放松管制为抓手,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关系到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当前我国新动能成长还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开放不够、政府监管不适应新动能发展。为此,要以服务业改革为重点推进“二次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放宽教育、医疗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推进民办大学建设试点;创新包容审慎的新型监管制度,探索负面清单或产业准入的审管分离制度,建立以事中事后为重点的新型监管和追责体系,制订既接轨国际又适合国情的特殊政策和专项管理办法。

  切实保护私有产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当前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障碍和困难问题。为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彻底消除所有制歧视;完善民营经济政策体系,推动简化小微企业创立程序、减免相关费用、放宽经营场所限制等政策实施,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法治环境,出台产权、物权保护具体措施,研究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补偿救济机制。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攻坚,激发微观主体市场活力。企业等微观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不充分,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为此,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有序引导农民工市民化,统一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扩大农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实现与城市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注册制改革,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资源型产品定价机制,推动土地、排污权、用能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和市场化配置。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收入分配是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部分群体出现收入增长放缓、生活比较困难的现象,影响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为此,要落实基本工作标准政策调整机制,完善公务员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奖金制度。在规范工资外收入的基础上,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保障制度。完善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股权激励办法。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高质量要求不相适应。为此,要制定新一轮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加计扣除范围,调整企业会计制度,专列研发投入科目;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支持企业节能环保改造升级;重构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等建设,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制度,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使大学回归大学、科研机构回归科研。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