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海阳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促经济发展

  胶东在线8月7日讯(通讯员 宫钦钊 孙婷)日前,走进海阳经济开发区,除了日渐升高的温度,记者更感受到了另一种发展的“热度”——

  在商大轨道交通项目现场,建设施工如火如荼,该项目是烟台市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主要设计研发、加工生产铁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客车内装配件,总投资达到6亿元,是海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在三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下线、压接、拉脱力检验、端子插接、组装、核验......在生产线上众多工人的操作下,堆堆零部件经过一整套生产线,变为件件成品汽车线束,贴证入库。“年产量能达到30万台吧,销售额大概在10亿左右,我们还正在建设国家级汽车线束实验室,预计9月份就能投入使用,到时生产效率又能提高一大截。”三贤电子总经理袁传超说。

  而在开发区管委,记者看到管委的各个业务部室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工作,政工部正在完善社区党建相关资料,经管站工作人员正在对14个社区财务账目进行审计。“要对14个社区的账目全部进行财务审计,确保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账目清楚。”经管站站长于维彬说。

  海阳经济开发区发展“热度”源于改革的“深度”和创新的“力度”。28日,海阳市召开了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领导小组暨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移交工作会议,对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进行了安排部署。“以改革促发展,全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区、高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对经济开发区改革工作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

  海阳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在建设之初就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的思路,经过多年发展,已然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发展迅速、产城不断融合的区域开放发展格局,是海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是在园区发展中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功能定位不准等问题让园区发展放慢了速度,“瘦身强体”,加快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已然成为经济开发区发展亟待突破的新课题。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去行政化,加快优化服务、高效能,彻底解决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叉重叠问题……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4个社区的社会治理、征地拆迁、民政、脱贫攻坚等16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海阳东村街道、方圆街道、凤城街道、龙山街道4个街道和相关市直部门承担,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等开发运营职能由海阳市经发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担,开发区负责核心区域内各类工商贸企业的开发建设、生产经营、技改投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工作。“瘦身”后的开发区将突出“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审批高效”特色,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聚焦经济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企业服务等经济主业,建立完善“开发区吹哨、属地政府及职能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

  “去行政化改革可以让我们从繁杂的社会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投入到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分管招商引资工作的副主任潘晓林深有感触,过多的社会管理事务牵扯了他不少精力。

  按照改革目标,海阳制定了《海阳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职责任务,细化了责任分工,卡准了时间节点。抽取精干力量组成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移交工作专班,坚持“全面移交,应交尽交”的工作标准,确保16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全面剥离,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再造开发区体制机制新优势。

  “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移交后,园区工作的重心会快速向主责主业转移,开发区定会焕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海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书记孙良介绍,开发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将严格推行“党工委(管委会)+”体制、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推行全员聘任制、健全薪酬制度、培育开发运营市场主体、规范管辖面积7项“规定动作”,创新做好鼓励企业运营开发区、支持市场化合作共建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布局等10项“自选动作”,不断谋求构建新体制、探索新模式、展现新作为,“瘦身”后的开发区内部机构数量、人员编制数量分别减少60%、31%,权责清晰、精简高效,实现“小机构、大服务”园区管理机制改革目标。

  改革澎湃新动能。面向蔚蓝大海,海阳经济开发区正充分释放改革创新“红利”,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为加快海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