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天的电影评论该何去何从?
CCTV电影频道从昨天起,每周一到周五晚上10点开播一档新栏目《今日影评》,每期时长为8分钟。《今日影评》栏目制片人王程告诉记者,希望这档新栏目以犀利的观点,“分享独家电影观点,为观众提供正确的观影指导,为国产电影提供宣传的窗口,并力争成为中国电影评论的第一权威平台。”据悉,电影频道将邀请上百位电影方面的专家,再结合网络大数据等平台,针对最近公映的电影发表最犀利的评论观点。
张艺谋曾半跪着给影评家递话筒?
网络时代,几乎人人都能够给电影下评语,权威的声音逐渐淹没在喧嚣中,但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眼中,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影评人在导演们的眼中却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
张卫回忆,1987年,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摄制完成,张卫清晰地记得,当时张艺谋请了多个圈内的专家来给《红高粱》提意见,“张艺谋当时穿着军大衣,剃着光头,手中拿着话筒,几乎是半跪在地上挨个给在场的专家们递话筒,态度非常的谦卑,”而在场的专家们也很敢说,直言不讳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没想到没过多久,《红高粱》就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不过张艺谋当时的态度也体现了一个导演对于不同评论的胸怀和态度。”
不但是张艺谋,陈凯歌对于真正有价值的影评也是很赞赏的。他的电影《搜索》公映后,观众褒贬不一,有一次陈凯歌去北京大学宣传,一向以尖锐著称的北大教授们也是直言不讳。张卫回忆,其中北大教授张颐武最后总结,他对《搜索》中“切中时弊的部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点,让陈凯歌非常感动,“他后来反复提到张颐武,因为他觉得他的眼光既尖锐又准确。”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资本泛滥,甚至干涉到了电影本体的创作,电影评论家应该有自己的担当,”张卫这样总结道。
第一篇影评就发表在《北京晚报》上
自称是“业余影评人”的张颐武教授现在很活跃,他的电影评论喜欢结合中国的现实,以社会学的视野来解读中国电影在历史环境下的嬗变。有意思的是,张颐武教授的人生第一篇影评竟然就发表在《北京晚报》上。
“我记得评论的电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苦恼人的笑》,虽然我是业余评论,但当时我的观点很犀利,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创新上还是不够,没想到这样大胆的评论居然在《北京晚报》上登出来了。而且还拿到了7块钱的稿费,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钱。”张颐武笑着回忆道。
尹鸿也有同样的回忆,他的第一篇影评是针对《陈毅出山》这部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没想到这篇文章在重庆的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
对于那时候影评人和导演的关系,张颐武比喻道,这有点像是“夫妻打架”,“虽然意见不同,但吵过后很快和好如初。”
对于目前国内的影评,《前任攻略》的导演田羽生的心理非常复杂,他说,自己喜欢看那些知识性强的影评,“就像是一篇好的散文,里面有对电影的阐释,能够让我明白很多细节。”
作为新人, 他的《前任攻略1》公映后,不少观众给予了好评。但《前任攻略2》公映后,他突然觉得观众变得挑剔和苛刻。“看到很多差评,我一度内心很抗拒,但后来仔细一想,发现《前任攻略1》之所以观众喜欢,是里面有很多我的亲身感受在里面。到了《前任攻略2》,我的切身感受少了,但是技巧提高了。现在觉得,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而《喊·山》的导演杨子表示,自己的这部作品今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频道媒体关注单元”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殊荣,“不少知名影评人的肯定,让我获得了内在的信心和外在的推动力,这是一种双重力量。”
而“中国影响力”青年导演创作季剧情短片“最佳导演”获得者张馨元表示,好的影片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让创作者看到自身的不足,想要去弥补”。
面对脑残粉如何把握影评的分寸感?
《今日影评》首播会放了其中一期节目,金牌制片人陈祉希针对正在公映的《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这部电影中吴亦凡的演技进行了评论,她认为吴亦凡从外形和气质上都跟片中的角色很匹配,但是由于年轻,吴亦凡的眼神在片中并没有传递出片中角色的内涵。“这需要对年轻演员宽容,让他慢慢成长。”
节目录制前,陈祉希曾经表示,凭着自己跟吴亦凡的交情,“他就是我弟弟,怎么说他都可以!”但真的开始录制时,她突然觉得自己在分寸感的把握上很为难。
对此,尹鸿教授也非常有同感,“一部电影和一个角色,就像是创作者的一个孩子,说真话一定有风险,但是不说真话,影评的生存价值就没了。”
“现在最可怕的是那些女性粉丝们,她们有些甚至自称是脑残粉,她们完全不怕你,”面对电影圈目前的怪现状,尹鸿教授开出药方,影评首先是要“说真话”,其次是要有“专业性”,要以理服人,知其所以然。他举了一个例子,去年有一部很卖座的喜剧片公映后,他在微博上给予了差评,但这部电影导演不依不饶,给他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就是想证明自己的作品不差。最后,两人相约见面聊,“一聊就是四个小时,”最后,这位卖座片的导演最终接受了尹鸿的观点,“这说明,如果能够做到专业性和说真话相结合,很多创作者还是非常愿意沟通的。”
北大教授张颐武表示,拍电影就像是厨师做菜,而写影评就像是吃菜的人,“饭做得好当然重要,但是吃饭吃得好也重要,所谓术业有专攻,只要影评人能够坚守独立性,在此基础上能够给予创作者同情和理解,他们还是非常愿意接受批评的。”
本报记者 王金跃
(责编:陈灿、陈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