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学高为师后,莫忘身正为范

  在这两天的新闻事件中,有关校园的两则引人注目。

  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导倪某在学术交流群骂学生为垃圾、白痴,引发网络热议。校方于3月25日发布处理意见,表示对于违反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立即停止倪某的教学工作,并责令其向当事学生致歉,作出深刻反省检查。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去年在校坠楼。家人称,他是因导师王攀“长期精神压迫致死”。 3月25日,陶崇园姐姐发微博说,在法院调解下,他们已和王攀签订和解协议。时隔一年,王攀终于认错道歉,并向学生的家人支付抚慰金65万元。

  两起极端事件,揭示了菁菁校园的另一侧面。

学高为师后,莫忘身正为范

  分为硕博两个阶段的研究生教育,是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进行深造的高等教育形式。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它处于最高级别的教育层次。显然,作为研究生导师,理应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正所谓“学高为师”。但是,在学术水平之外,导师的言行举止能否“身正为范”呢?从近几年不时曝光的高校师生冲突事件来看,有些存疑。

  有的导师习惯了使唤学生,平常让学生拎包送水、帮忙跑腿、打扫卫生、装修房子……这些倒还罢了,严重的甚至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对学生进行人身控制、性侵,等等。别说为人师表了,有的行为已经达到了违法的程度。

  当然,我们不能用极端事件来以偏概全,也不应对导师群体进行质疑,但从线上线下的议论和留言来看,高校导师“压榨”学生的事情还是比较常见的。

  那么,学生为何甘心如此呢?究其根本,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总体上处于主动、强势的一方,学生则相对处于被动和弱势的一方。修改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推荐工作……导师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一旦发生冲突,学生便是各种负面结果的直接承担者,所以他们通常能忍则忍、敢怒而不敢言。特别是在这些年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之后,有些知名大学的研究生人数达到数万名之众,甚至已超过本科生人数。一名导师带很多名研究生,在这样的态势下,想要获得导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学生对于导师明显不恰当的要求,也会甘愿迎合。

  要解决导师的权力滥用问题,自然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高校理应加强师德教育,以制度规范教师行为,同时给学生以畅通的表达渠道,以保护其权益。对于校园欺凌等问题的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从而尽可能减少伤害。

  当然,更值得期待的是导师们的自省和自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高校老师们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作为受人尊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忘初心,回到教书育人的常识上来,在言行举止间,莫失为师之“范”。

  交汇点记者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