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文艺评论应该“在场”,与朝气蓬勃的新文艺一起前行

  文艺评论应该与朝气蓬勃的新文艺一起前行,介入文艺现场,关注人民需求,呼应审美新变,推动理论创新,激发批评活力。

  批评不仅是专业,更是权利

  在“长三角文艺评论发展联盟”论坛上,“艺术评论的在场感”被专家们频频提及。当下文艺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环境、观念、从业者,还是生产机制和接受方式,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和景观。相对于这些新元素、新景观,文艺评论显示出了捉襟见肘的贫乏,甚至缺位。

  对此,新的文艺评论要对新文艺具有有效阐释性,使其真正在场,批评家首先要进行知识更新,同时,批评从业者的概念外延也应该扩大。批评不仅是专业,更是权利,所有读者、观者都有批评权利,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更多关注传统圈子、传统呈现方式以外的批评声音。地铁、公交车里大妈们对当下流行电视剧三言两语的评论,恰恰是有效的、在场的评论。书写式的批评只是批评的一种形式,而更多的批评有研讨会、读书分享会、作品推介会等,包括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的批评声音。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增加一项工作,那就是多关注所谓传统批评圈子以外的批评声音。对研讨会、论坛进行网络直播,并且增加弹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当下,之所以评论与创作有些脱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评论家脚力迈得不够,造成的眼力不精不准。部分文艺评论家对文艺现场没有及时做出追踪式、有深度的观察,或是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工具来检验中国文艺作品,或是提不出具有独到发现的观点。积极主动、及时深入第一现场进行文艺观察显得非常重要。有观察就会发现问题,有问题就会形成思考,有思考就会提出针对性、有理有据有效的批评,而没有观察就没有批评权。

  评论只有有效抵达,才能真正发挥引导作用

  当前文艺评论存在标准模糊、体系残缺、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艺评论的战斗力和公信力。一方面,要构建文艺评论标准体系研究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还要构建文艺评论服务人民大众的新格局。文艺评论既有促进创作、多出精品的功能,也有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责任;必须走出传统象牙塔,走向火热的一线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新期待。

  好的评论应该是贴近土地、聚焦问题、把准脉门、开好药方的。评论只有有效抵达,才能真正发挥其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评论要实现有效抵达,除了要有人(评论家)、传播渠道(各类平台、媒介),最主要的是及时、及物,真诚、有理,客观、温暖的观点。

  文艺评论要出现高峰,除了要有超越创作本身的视野,也要有超越一地创作范围的格局。长三角地区拥有相同的江南文化底蕴,相似的文艺形态,剧目互相借鉴,声腔体系略同,评论话语资源也具有相容性和互补性,这为长三角设立文艺评论发展联盟提供了基础。

文艺评论应该“在场”,与朝气蓬勃的新文艺一起前行

[ 责编:石依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