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朗读:
第51个世界地球日这一天(4月22日),媒体报道、梳理了深圳的湿地资源,可能会令很多人眼界大开——想不到,深圳不仅是公园之城,还可以说是座湿地公园之城,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分布着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湿地公园。
第51个世界地球日这一天(4月22日),媒体报道、梳理了深圳的湿地资源,可能会令很多人眼界大开——想不到,深圳不仅是公园之城,还可以说是座湿地公园之城,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分布着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湿地公园。
比如,作为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深圳湾最后一片原生态红树林湿地;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建成10个湿地公园,总面积10.8平方公里。2019年,广东省举办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燕罗湿地修复等4个案例成功入选。
很多时候,地名隐藏着大地的秘密。比如,从字面上理解,深圳之“圳”,就是小水沟的意思,这样的小水沟,按现代说法就是湿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已将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关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所创造的价值高达1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这一点大约还没有纳入我们的常识。
可以设想,许多年以前,深圳就是一个蜿蜒着众多小水沟的地方,水草丰美。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肯定有不少湿地永久消失了。根据深圳市生态资源连续多年的测算结果,近些年来,深圳滨海湿地的面积总体处于动态变化中。有时处于增加状态,有时又进入下降通道。我们要做的是,至少使湿地面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若能使其进入一种上升通道,则更是城市生态之幸。
从相关报道看,在治河的同时建设人工湿地,是增加湿地面积的有效途径。比如,龙岗河湿地、燕罗湿地均属此例。另外,对河流来说,拥有足够多的湿地,不仅将有效提升水质,也将由此带来更丰富、多层次的生态景观。也因此,这种将治污治水与城市湿地建设、保护结合起来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总结与完善,一个拥有更多湿地群落的深圳,将更加符合人们对深圳之“圳”的想象。(作者: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