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蔺会杰:流浪大师爆红背后 折射了时代的癫狂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蔺会杰

  从捡了26年垃圾的流浪汉,到网红争相“朝拜”万人瞩目的大师,沈巍的走红有点像出黑色喜剧。

蔺会杰:流浪大师爆红背后 折射了时代的癫狂

  2019年的早春,上海车水马龙的街头,一位穿着破烂且身上满是污垢、黑白头发打结的流浪老者,突然火了。

  他席地而坐,蓬头垢面但语出惊人,面对陌生人的镜头,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左传》《尚书》,谈企业治理,谈各地掌故,也告诫人们“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他被一些人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

  他叫沈巍。

  从捡了26年垃圾的流浪汉,到网红争相“朝拜”万人瞩目的大师,沈巍的走红有点像出黑色喜剧。

  百度指数搜索结果显示,3月18日,“沈巍”两字的搜索指数由前一日的4118飙升至82330,爆发式增长到历史最高峰值,沈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进入顶流网红序列。

  以2018年的顶流代表冯提莫和摩登兄弟当天的数据为参考,“沈巍”的搜索指数是“冯提莫”的11倍,是“摩登兄弟”的39倍。

  相比于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流浪大师”是流量消费的特色菜,风格另类,在“海草舞”的世界里脱颖而出。

  而最新流出视频里,沈巍被大量衣着光鲜的网络主播们围堵,求合影、求同框、求金句,甚至有网红打出“流浪大师,我要嫁给你”的招牌,场面夸张而滑稽。

  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但也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强烈的身份对比、鲜明反差,这种稀缺人设刚好满足了网友们的猎奇心理。

  谁能拍到“流浪大师”,传到快手、微博等平台,就可以涨粉。

  上午11点半左右,沈巍终于推门出来,随即被上百台手机包围,距离最近的几乎直接怼到他脸上。

  他说感谢大家的关注,但是希望大家注意安全,不要扰民,尽早散了。无论他说什么,只要出现一个停顿的气口,周围人就会大声叫好和鼓掌,狂热的程度并不输于当下流量明星的粉丝。

  露面不到一分钟,眼看场面要失控,沈巍只好再次退回到玻璃门里。但主角的缺席并不影响各路网红们在几百台手机面前自嗨。

  在这里,你不会觉得手机是人的附属品,只会觉得眼前举着手机的,是几百个没有灵魂的人形手机支架。

  “谁发他谁火!”许多自媒体、主播从安徽、山东、北京等地纷纷赶来,拿着自拍架、横着手机,蹲守在沈巍栖身之处。

  现场还不时传来各种怪叫声。有直播的人对着镜头大喊,“看到没有!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大师的风采。”

  而一干网络主播与微商的加入,几乎完全将这种围观变成一场流量的狂欢。

  “你不知道,拍的这个视频是可以拿去卖钱的,卖价五百一千的都有。”几位看热闹的小哥闲聊,“你看那个开宝马的女人,带了一支八人的团队来搞直播,据说她在附近的酒店订了三间房,因为他们这附近一家酒店房间价格从两百多涨到四百多。”

  一位穿着棉大衣的中年男子,甚至大声招呼围观者来看他,因为他是零距离接触 “ 沈大师 ” 的人,身上的大衣可以拍卖。

  有人平常不看历史,却不远千里赶来看“大师”,一副虔心受教的样子。有人好像很关心“流浪大师”的境遇,却未经授权运用他的肖像、公开他的隐私,“大师”没有得到一丁点的尊重。

  他们并不是喜欢知识,而是喜欢看一些知识从粗犷的人,流浪汉,庄家汉,妓女,李云龙,甚至鹦鹉的嘴里说出来。

  本质上,这只是一场大型的刻奇而已。

  说白了,就是自己感动自己。对集体来说,刻奇约等于催眠,就是群体性迷失自我的感动。

  我们生活在尘世中,每个人都难以脱俗,但是每个人都想要追求高雅不凡。于是就有了郭敬明那些风靡全网的名言:“45度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悲伤逆流成河”……

  人们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如果不存在,那就自己杜撰一点。

  比如2017年轰动全国的陕西孕妇跳楼事件,无论是记者还是官方都没有去公布调查结果,大众就脑补出了,这个孕妇一定有一个封建保守想要二胎的婆婆,一定是有一个麻木不仁的丈夫。

  群众不关心真相,只想要宣泄情绪,自动脑补出一部大型伦理悲剧,然后自己强行让自己愤怒,再进行一番批判,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观。

  所谓的“复旦高材生”,“妻女车祸后精神崩溃”……都是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热心网友帮大师搞出来的人物背景故事。简单点就是俩字:谣言。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淫。

  但大家需要这种“谣言”,因为有故事性,趣味性。视频拍摄者、主播都在津津有味地展示着“流浪大师”的衣着、头发。这样追“网红”,已经成了病态。

  屏幕这边的我们对着视频百思不得其解,屏幕那边的拍摄者正在陷入更深的疯狂:

  网红们像出游打卡一样抢着和沈巍共同出现在镜头里,趁着沈巍读书、捡垃圾的时候,非要上前凑;

  沈巍接受媒体采访时外面伸着无数贪婪的手机自拍杆;

  “师娘”开始签书发售了,签名写的就是“师娘”;

  短视频太多难再出彩,有人打算组成小组带上沈巍演情景戏;

  沈巍却说:“对于这次爆红,我挺惊讶的。不明白大家为什么称我为“国学大师”,我只是多读了几本书,有一些知识。现在我不敢出门也不敢睡觉,24小时都有人盯着我。我只能暂时寄居在没有装修的门面房里。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然而,网红“流浪大师”仍在被持续消费。

  大批大批的人涌向沈巍借宿的废弃的楼房,争相与沈巍握手,急切的程度仿佛看见最爱的偶像,而每天天亮时分,手机和人们焦急地等待沈巍现身。

  “沈巍,该起床了。”网红们起早贪黑,在外面围堵沈巍。

  “不说吧你们也不走,我说了吧,我看你们的样子更不走,基本上这几天我每天只睡两个多小时,亏得老天爷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沈巍无奈。

  流量明星有资本请安保、住保护措施完善的住宅,可身无长物的沈巍只能赤裸裸地暴露在镜头之下,任围观的视线侵犯他最后的隐私空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目前社交平台上多个账号均发布了沈巍的相关视频,点赞量平均赞高达10万左右,最高的可以达到上百万。不少类似“流浪大师、沈先生”等名称的账号,均为网友冒名注册而来。

  放眼现在追“网红”的发展趋势,一个奇怪的噱头就能引起病态传播。那些疯狂追“网红”的人到底在追什么?他们像嗑了药一样,陷入了集体癫狂。

  所有的一切,在注意力经济的作用下,陷入了无限循环。

  人设、疯狂、逃逸、再立标签……只有当厌倦来临,循环才能暂时停止,而新的循环,正蕴育着汹涌而来。

  而我们每个陷入循环的人,在别人眼里,都是疯子。

  看短视频的人经常陷入与平台的“魔性”的链接中,手指向上刷视频成为一种机械的行为,大脑自动接收视频信息,不知不觉看了一个小时,最后收获的只有疲惫。

  这种媒介环境下,人更像一种机器,感受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的机器。

  奇观化的沈巍,带动了人们内心隐匿的疯狂,把在场的人们,变成了难以被人理解的“疯子”。

  相较而言,谁才是丑陋的?谁才是精神世界的“拾荒者”?

  3月25日,在遭遇多日的围追堵截之后,“流浪大师”沈巍,坐上了一辆豪车,离开了围堵他的众人。从后来发表的新短视频看,他理了发,剃了胡子,换了新衣服。之后,他到了派出所补办了新身份证。显然,“大师”决心要逃离疯狂的围观者。

  大师去流浪,留下疯子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