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返乡日记最惦记的不过是那一碗乡愁

东方网记者付杨2月19日报道:归家的时候,连下两天雨的上海终于又放晴了。空气中挥之不去的湿润味道,在某一瞬间,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阀门,让此刻与儿时的某刻连接到了一起。来到上海的多年,虽然周围的景物都与家乡有很多不同,但总有某个时刻,某个味道让你仿佛回到家乡。这味道可能是雨的湿润,可能是草的清新,也可能是美食的余味。这其中家乡味道是最深刻的惦念。

返乡日记最惦记的不过是那一碗乡愁

图片说明: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网络图)

我的新年是从大年初二开始,飞越了2000多公里,由上海回到兰州。从浓油赤酱的上海菜跨越到了酸辣鲜香的西北菜。下飞机时,正当中午,淡而无味的飞机餐让人恨不得立刻回到市区,去吃吃那兰州的美食。

说到兰州的美食,那可真是不少。牛肉面、烤肉、手抓羊肉、扁豆面、甜醅子、灰豆子、牛奶鸡蛋醪糟、热冬果……但在这众多美食中,牛肉面绝对是兰州人们心目中最特别的存在。虽然兰州牛肉面的名号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但没有来兰州吃过的人无法体会到牛肉面真正的精髓。

返乡日记最惦记的不过是那一碗乡愁

图片说明:排队等待牛肉面出锅的人们

在兰州,牛肉面是人们常吃的早餐。早上6点不到,天还未亮,满城就弥漫着牛肉汤的鲜香。食客们来到牛肉面馆,对着拉面窗口的头戴小白帽的回族小伙子喊道:小伙,来个牛(四声)肉(二声)面(三声),辣(三声)子多哈(些)!拉面的小伙子才在面案上开始这一场“拉面之舞”,这手工拉制的面条相较其它制法的面条,显得更有韧性更劲道。有些面馆会在面条中加入一种叫蓬灰的调料,这种调料可以增加面条的柔韧性。虽然牛肉面是手工“拉扯”而成,但兰州人从不叫它拉面,就叫牛肉面,丰富的面文化,让他们对“拉”这一能够体现兰州牛肉面特色的动词不以为然。牛肉面的面条有十几个种类,最常见的细面;粗一些的二细、三细;还有扁面条的韭叶子、皮带宽等等供食客们选择。爱吃劲道些的就选择二细、三细;喜欢吃扁面条的可以选择韭叶子;还有那牙口不好的,就可以选择细面和毛细;我上学的时候,曾听说考试前的学生绝对不能吃毛细,因为毛细又被叫挂面,就担心吃了这“挂面”考试就要挂科。

返乡日记最惦记的不过是那一碗乡愁

图片说明:配上鸡蛋和小菜的牛肉面

当面条下锅煮熟以后,牛肉面馆里煮面条的小伙计便在煮好的面中盛上牛肉汤,再按食客要求加上辣椒香菜蒜苗等,这最新鲜出炉的美味便被等待的食客迫不及待的端上桌。面馆的拉面窗口是半敞开式的,能够看清整个厨房,保证每一道工序都在食客眼前进行。虽然名字中“牛肉”二字占了三分之二的位置,但即使盛面的小伙子手多抖了抖,碗中的牛肉也是少的可怜,觉得不过瘾的食客就会买上一碟切成薄片的牛腱子肉,再要上一个卤鸡蛋,几碟小菜,配上头一锅汤的牛肉面,嘿!那味道自然是美得没法说。兰州人吃好这样一份量足味美的早餐,一天都劲头十足。

在兰州这样一座总人口只有300万的城市,牛肉面馆就超过1000家,每一个小巷、街边道口,都留存着那份独特的味道。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放在兰州人对牛肉面的评判标准上再合适不过了。全城的馆子尝个遍,也只有家门口的那家面馆最合胃口。求学、远行、结婚、生子,家门口的面馆见证着归家的游子人生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熟悉的招牌、熟悉的门面、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乡音,唯一变化的是掌勺师傅眼角的皱纹和鬓角的白发,一句“回来了?还是二细?”让你瞬间忘记所有的委屈和不快。在兰州,一碗面下肚,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因为那不仅是一碗面,更盛满了游子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