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破了,直接扔垃圾桶,怕戳破环卫工的手,江苏泰州市李女士用报纸将破碎的杯子包裹后,又写上一句“杯子碎了,请注意”。临扔之前 ,她将其小小举动发到了朋友圈,收到朋友们的点赞。(2月18日《扬子晚报》)
面对垃圾,许多人都想尽快地将其扔进垃圾桶;殊不知,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不仅会增添环卫工的负担,还可能给他们带来身心上的伤害。新闻中的李女士用报纸将破碎的杯子包裹后,又写上一句“杯子碎了,请注意”,这一举动让我们见识到了陌生人社会难能可贵的善意与温情,是一种愿意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表现。
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最能测量一个人的文明指数。尽管与环卫工素不相识,尽管没有和环卫工面对面沟通,“包裹破碎茶杯”并留言依然让这位市民和环卫工实现了无声的符号互动。尽管不曾相遇也不相识,环卫工却能够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体贴与细腻,感受到他人精神世界的品位与格调。与炫耀性消费相比,不经意的举手投足,更能彰显一个人的修养底蕴与价值底色。
遇到一位有修养的市民是幸运的,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市民都有这样的文明自觉。事实上,环卫工在作业的时候,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会出现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的情形。对待环卫工,除了需要人性温暖之外,更离不开有规则的垃圾分类与处理。
垃圾分类不仅有助于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也会提高环卫工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保护环卫工。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垃圾分类看似麻烦,实际上却不用耗费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环卫工的生存生态就会得到显著的改善。
不论是垃圾分类还不够专业化、精细化,还是垃圾分类的衍生产业链尚未成熟,抑或老百姓对垃圾分类还缺乏足够的价值认同,推广垃圾分类,需要实现“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的有机结合。“垃圾袋二维码”也好,“垃圾冲抵物业费”也罢,推进垃圾分类,不仅需要技术手段,也需要尊重和回应老百姓的利益诉求,提升垃圾分类的公众参与。
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也离不开制度规范。垃圾分类仅仅依靠道德感召显然还不够,而是要戴上“紧箍咒”,对于不进行垃圾分类尤其是未对有害物品进行规范处理的行为,要给予一定的规训与惩罚。更进一步说,垃圾分类不仅要有利可图,要让参与者从中受益,还要让破坏规则的人们付出代价。
这个世界的价值和质量,和我们每个人的角色扮演息息相关。“包裹破碎茶杯”并留言做到了一些人没有想到、想到了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显然需要点赞。而当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时,这样暖心的善举才不会显得稀缺。(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