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本文原标题:《【要闻晨览】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各区市民有话说……》
2010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扩容,特区一体化建设拉开帷幕。8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政策、资源等向原特区外地区的倾斜力度,加快提升原特区外地区城市建设软硬件水平,促进全市发展更加公平更具可持续性,特区一体化发展目标逐一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今日起,深圳将推出“特区一体化 8年看变化”系列报道,围绕市委六届九次会议提出的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目标任务,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精细管理、城市功能布局等方面,全面展示特区一体化带来的深刻变化。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原南头关经过改造后,通行能力、通行速度大幅提升,设计新颖的人行天桥及转乘站方便了周边市民出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周红声 摄
“社区有了微巴,出门就能坐公交。”宝安区西乡街道市民吴细启开心地说,“原关外地区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了。”
今年1月,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必须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九大战略任务”。其中两项战略任务是“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和“坚定不移推进更加规范有效的基层治理”。显然,特区一体化不仅是简单的空间扩容,其背后是均衡发展,是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8年来,伴随强区放权、街道拆分,基层治理越来越“扁平化”。特别是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以来,在“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推进更加规范有效的基层治理”的引领下,在特区全面一体化要“就高不就低”的要求下,深圳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做到干在实处、谋在远处,用新担当新作为新业绩,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强区放权 实现基层治理扁平化
2007年起,深圳在原特区外陆续成立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和大鹏新区。此后,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龙华、坪山和光明由新区升格为行政区。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特区管理线,“二线关”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深圳按照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关于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的工作部署,以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通过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新区、行政区的成立实现了管理的扁平化,有利于提升管理的精细和高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原关外的6个行政区、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2016年12月,深圳再次通过街道拆分,强区放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分设街道后,宝安区和龙岗区街道平均面积和平均管理服务人口均大大减少,与此同时,深圳厘清街道职责定位,优化机构设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以宝安为例,宝安的福海街道是新设街道,因为靠近大空港片区,该街道确立了依靠大空港发展,做好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对接的发展方向,加快产业发展、城市治理进程,带动辖区得到发展。
强区放权让市民得到实惠,比如“社区微巴”改革。“以前从家门口走到公交站就要用15分钟,现在有了社区微巴,全家人出行都方便多了。”宝安区福永街道塘尾社区居民杨先敏告诉记者。这源于市交通运输委近年落实“强区放权”,将部分公交审批业务下放到辖区交通局,支持基层试点投放社区微巴。如今,在宝安,每天都有几十条社区微巴在奔跑,服务着辖区市民。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深化改革 探索城市治理智慧化
深圳要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需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长期以来,原关外地区管理人口多、行政人员不足的矛盾突出,这种现象被形容为“小马拉大车”。特区一体化以来,特别是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以来,为突破管理瓶颈,各区都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推进改革,以智慧化等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逐步向原关内看齐。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治安更好了。”谈起特区一体化以来最直观的感受,家住龙岗区龙城街道中海康城小区的郑惠茜深有感触地说,龙岗中心城的街头、社区装了大量摄像头,路面巡逻的治安人员多了,安全感增加了。这得益于龙岗依托“雪亮工程”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以“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全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辖区治安指数。
行政人员少,群众办事难。宝安区、坪山区等均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手段,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办事方式。比如,近年来,宝安区开发了全国首个全口径手机办事大厅“宝安通”APP,实现756个事项在线申报和材料上传。坪山区则推进行政审批“一门式一网式”服务,实现512项民生服务业务归口办理,受理率和办结率均达100%。这些举措均大大方便了市民办事。
社区网格重叠、多支队伍理事、多个窗口办公、权责模糊不清等,均是原关外地区的“通病”。为解决这个难题,在大鹏新区,该区实施社区队伍整合、权责清单编制等五项改革,以此厘清权责提升管理效率。如今,大鹏新区推行“一窗通办”的模式,将各部门办事窗口合并到一个平台,让居民就近办理各项业务,大大节省了居民办事时间。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聚焦短板 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
加强城市治理改善民生的重心在社区。“原关外地区的社区由‘村改居’而来,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管理手段都相对薄弱。”郭万达认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要从社区这个短板入手。”目前,在“坚定不移推进更加规范有效的基层治理”战略任务的引领下,深圳正聚焦短板,通过对社区这个城市的基本单元精雕细琢,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辖区内有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流动人口多,人口结构复杂……龙华区北站社区就是原关外地区一个典型社区。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寻找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北站社区采取的是“社区+车站”方式:在联合党委的带动下,北站各部门联合建立联勤联控平台,实现北站平安有序;社区则由社区党委统筹,成立社区议事厅,推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等,动员社区各类力量参与北站社区治理,实现社区的安定平稳。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宝安区则全力以赴建设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近年来,宝安赋予社区党委对社区各项事务的领导权、联勤联动指挥权、财政支配权、绩效考核权、对派驻干部的考核权,将社区打造成“准街道办”,管理力量下沉。“改革之后社区治理更有合力。我们整合社区网格巡查中队等各种力量保障安全,集中开展整治行动,社区更为安全、有序。”宝安区沙井街道后亭社区党委书记胡兴堂说。

深圳正式扩容八年,特区全面一体化见实效


光明新区则以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模式,更精细地推进社区治理。目前,光明新区的31个社区和4个区直管园区已全面覆盖建立党群服务中心。仅在2017年,光明新区通过社区实施微实事项目909个、强基惠民工程1022个,投入资金近10亿元,服务覆盖百万居民。
“社区活动很多,大人可以参加插花、烹饪等,小孩可以参加画画、合唱,大大提升了我们生活品质。”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居民孙晓霞说。她期待,特区一体化进程更快,让原关外地区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