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中国各类交易场所舆情监测分析报告

  《中国各类交易场所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网络舆情监测时间段为:2016年6月13日0:00—2017年6月19日12:00。网上大数据抓取形成的舆情报告电子版共15G,纸质版4A纸5000多页,形成单个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的舆情子报告200余份。监测范围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江西、福建、贵州、宁夏、四川、广西、河北等省份。这些省份的交易场所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0%,掌握了这些省份的情况,也就基本掌握了全国的情况。

  每个省份的每个交易场所(中心、市场、平台)出现的相关负面舆情信息不尽相同,差距巨大,本报告数据取的是每个交易场所(中心、市场、平台)的平均值。各媒体平台舆情资讯数量与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新闻相关资讯4479条、论坛相关资讯1567条、博客相关资讯747条、微博相关资讯2235条、传统平面媒体10条、微信相关资讯953条、长微博相关资讯187条、APP相关资讯115条,其他81条。

图1 各媒体平台资讯来源分布

图1 各媒体平台资讯来源分布

  2.舆情信息高产低产背后各有原因

  就每个省份而言,交易场所(中心、市场、平台)的平均负面舆情信息数量差别是巨大的。这里仅录取10个省份的交易场所(中心、市场、平台)在各媒体平台资讯平均数量与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各省份交易所在部分平台上的资讯来源分布

图2 各省份交易所在部分平台上的资讯来源分布

  分析舆情数量多寡,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舆情少的原因分析

  比如,西藏、青海、海南省的负面信息就很少。这不是因为这些省份管得规范、交易场所自律性强,而是其交易场所的数量与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一个市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根本没有组建交易场所的人才基础。

  有的省份负面舆情信息少还分四种情况,一是该省份有懂经济、金融的主要领导主政,对金融市场的把控到位,交易场所稳健发展,舆情平稳,如重庆市;二是有的省份监管部门领导不懂金融,怕出事,即使企业花巨额投资建立起来的交易场所也不给批,甚至国际社会公认的能促使行业自律、自我管理的行业协会都不给批,对批了的也是画地为牢,自然这些省份交易场所(中心、市场、平台)的舆情就相对较少。三是一些交易场所的负面舆情少得可以忽略不计,直接拉低了这个省份的负面舆情平均值。如,在行业做得好的无锡不锈钢、广西糖网等相关负面舆情微乎其微,拉低了其所在省份的舆情数量平均值;又如北京石油交易所、中色金银贸易中心等,在此监测时间段几乎没有负面舆情,这是因为此前或被央媒和专业媒体广泛曝光后整改得好,或是平台早被关闭,所以负面舆情信息较少。四是有的交易场所(中心、市场、平台)设有舆情管控部门,专门处理舆情,所以负面舆情信息显得很少。

  舆情多的原因分析

  有的省份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负面舆情数量多,从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自身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这些省份的交易场所数量多,舆情自然相对较多。二是一些交易场所的负面舆情很多,直接拉高了该省份的负面舆情平均指数。三是一些交易场所一心想捞快钱,不计后果。这类交易场所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起着“劣币驱逐良币”的坏作用,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不把这类交易场所清理掉,肯定要“舆情鼎沸”,进而波及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第二部分 网络舆情信息走势

  1.舆情高峰低峰时段

  从图3全网舆情走势图可以看出,截至6月19日12:00,2017年3月出现了舆情趋势高峰,6月出现低峰。

图3 全网舆情走势

图3 全网舆情走势

  经对舆情梳理分析,该次舆情高峰与全国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部际联席会“回头看”会议后国家接连发文有关,与部际联席会会议所列的交易场所“黑名单”流出有关。不少交易场所应声发布“关闭客户入金”公告、产品下线公告,转变交易模式,一些投资者包括交易场所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开始在网上发帖维权。

  更有一些恶意维权、非法维权者看到“商机”,首先是利用网络媒介,成立各种“维权群”,然后组织者们再对交易场所大力抹黑、恶意造谣诽谤、组织散播不实报道,引导错误舆论导向的同时,向群里公开各级信访部门、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等的联系方式,并教唆、诱导与煽动投资失败者以群体性打电话的方式集中投诉,再辅以“闹事维权”等行径扩大事态,以此要挟钱财,给整个行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恶劣影响。

  进入今年6月,舆情开始出现低峰,这与政府出台的组合拳有直接关系。

  (1)一些地方政府在“转型”。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积极协调宣传部门、网信办等单位,及时监测、研判舆情动向,把控舆论主动权,对交易场所的监管措施、风险处置进行积极正面客观的披露和报道,负面舆情开始降温。

  (2)6月1日起,新修订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各类新媒体纳入管理范畴。自媒体、商业网站、非公有资本不得介入互联网新闻,甚至不得转发新闻和评论。一些以曝光各类交易场所为生的自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不得不关闭或转型,各类交易场所的负面舆情信息突降。

  2.行业热点舆情

从行业热点舆情来看(如上表),“交易场所十大盘点、各省市实施交易场所新一轮清理整顿”居舆情指数首位;贵州西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炒原油乱象居第二位;证监会深入开展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活动,居舆情热点第三位。

  从行业热点舆情来看(如上表),“交易场所十大盘点、各省市实施交易场所新一轮清理整顿”居舆情指数首位;贵州西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炒原油乱象居第二位;证监会深入开展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活动,居舆情热点第三位。

  3.博主地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江苏、山东、贵州、广东微博数据量较多,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图:

图4为博主地域分布情况

图4为博主地域分布情况

  4.行业舆情地域分布

  综合舆情发布者所在地域及IP地址、移动电话归属地来看,华东地区为舆情的主要发源地,其次为华南、华中、华北及西南地区,东北及西北地区舆情最弱。

  第三部分 媒介舆情监测分析

  1.邮币卡类、伪现货大宗商品类、权益类交易场所舆情居前三位

  梳理舆情发现,负面舆情最多的三类交易场所是:邮币卡类(约占舆情总数的50%)、伪现货大宗商品类(约占舆情总数的40%)、权益类交易场所和其他(约占舆情总数的10%)。

  “邮币卡”交易平台舆情监测状况

  “邮币卡”类交易平台的交易标的通常为邮票、钱币、磁卡,或茶业、珠宝玉石、红木、老酒等实物商品,鉴于开展该类业务的交易平台的业务流程设计和交易模式基本相同,故将其统称为“邮币卡”类交易平台。

  目前,全国从事邮币卡交易的平台(包括黑平台)有200多家,上线品种上千个,各邮币卡类交易业务在新设交易品种报批、交易方式、交易组织管理等方面,均严重违反了“国发(2011)38号”文件和“国办发(2012)37号”文件,背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并已引发大量投资人的投诉举报;部分交易场所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到地方政府和国家监管部门“维权”,风险呈现出蔓延趋势,损害了市场的声誉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公信力。

  舆情监测表明,北京市、青岛市、南京市等地的邮币卡交易市场规模大,行情火爆,引发的舆情全国关注,给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如北京市,不算海西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等7家有名有姓的外地在北京设的“黑平台”,不算各地在北京各区藏着的运营中心,仅北京市出名的邮币卡交易平台就有9家,它们分别是:北京产权交易所福丽特邮币交易平台、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北京金马甲产权网络交易有限公司、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北京文化(000802,股吧)产权交易中心、北京国际酒类交易所、北京邮票交易中心、北京新传德国际版权交易中心。9家上线交易品种高达719个,会员达8300多家,全国各地投资者超过317万人,交易金额约3523亿元。且不说投资者维权造成的负面影响,仅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期间,一些邮币卡交易平台人员到北京市监管部门、北京市政府、证监会等“维权”逼宫,企图让政府屈从邮币卡交易平台继续实行T+0交易模式,影响恶劣。

  经初步舆情监测梳理,邮币卡类交易业务资金量大、流动性强、社会参与面广,其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传染性等特点,如处置不当,易引发群访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邮币卡类交易市场关、停、并、转势在必行。

  现货大宗类市场舆情监测状况

  现货大宗商品类交易场所的负面舆情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一些交易场所做伪大宗、“挂羊头卖狗肉”方面。它们害苦了现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真正做事的,听任这些伪大宗交易场所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糟糕局面。

  这类市场的负面舆情,集中暴露在贵金属、原油类、“微盘”、邮币卡伪大宗交易方面。其手法多类似于河北滨海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服务有限公司(河北邮币卡交易中心),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既是平台又是庄家,纵容会员单位诱骗投资者高位接盘,致使投资者血本无归,带来大量的信访投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还有些是知名的交易场所(中心),在遇到问题时危机公关应对能力欠缺,导致负面舆情泛滥,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形象。如渤海商品交易所引发的后果直接是,2017年5月,天津市河北区不得不成立“处置渤海商品交易所风险驻京工作组”并进驻北京,采取“人盯人”措施,确保上访人不发生极端行为。

  试想,哪个地方政府在这样的舆情压力下不矫枉过正?在这样的情况下,现货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每走一步,都将步履维艰。

  任伪大宗如此发展,对“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予刹车,将给整个行业带来灾难。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该清理什么、整顿什么、相信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2.交易场所类别不同 骗人套路基本一样

  网上舆情监测和投资者实名投诉、期货日报记者线下调查显示,无论是邮币卡类市场、伪现货大宗市场和其他类别“捞快钱”的交易场所,骗钱的套路基本相同。

  第一步,借交易平台的名义,在交易软件上搭建非法的伪做市商交易系统,精心设局。

  第二步,布置网络,寻找目标。在交易平台搭建的同时,大力发展会员单位,会员单位再发展业务员或居间商,寻求潜在目标等个人信息资料,再通过QQ、电话、短信、微信等各种手段,寻找目标人。

  第三步,虚假宣传,获取信任。会员单位在网页上进行虚假宣传,在线下,会员单位的业务员或托儿们等通过QQ、微信等与潜在目标客户联系。通过聊天交流等方式获得人们的信任,承诺资金第三方托管安全有保障、交易数据与国际行情接轨任何人都无法作假或操控行情走势,并安排一对一的专业老师进行喊单指导,同时不时通过QQ向受害人发布虚假盈利截图、操盘情况等信息。

  第四步,诱骗开户,开始交易。这些人利用培训好的营销“话术”,骗取客户的信任,他们之间相互配合,通过种种诱骗手段,使客户陷入错误认识。做着发财梦的客户开始在指定网页上开户,开户完成后便直接要求安装实盘软件,安装完成后就开始催促人们入金,赶上这波“赚钱”行情。

  第五步,施予小利。客户入金后,这些人往往对客户施以小利,按照喊单师的喊单赚了点小钱,让客户以为他们能够把握行情走向、价格趋势、操作点位,会继续投入更多资金。

  第六步,催促加金,“快刀杀人”。入场的客户无论小有收益或是亏损变大,业务员往往以客户入市资金少,收益不大或是不利挽回亏损操作等理由,催促客户继续尽快加大投入。客户在巨大的预期收益和回本心切的驱使下,逐渐迷失自我,进行大量投入。待客户资金加大到一定程度,由“喊单老师”发布反向操作信息,导致客户巨亏。

  客户的巨额资金被“利益共同体”轻松得手后,由交易平台、会员单位、各级居间商、业务员以及喊单师等按约定比例层层瓜分。一些客户经过不断维权协商,能要回部分被骗资金,前提是签订“封口协议”。

  第四部分 舆情盘点

  通过一年时间段的舆情监测,政府、投资者在想什么,基本理出了头绪。

  经舆情分析,今后一个时期走势为,政府推动设立符合各项监管规定的交易平台,政府对交易所股东、高管人员、交易制度、拟上线交易品种等进行规范设计、充分论证和严格把关。交易所须以拟设立的交易规则和各项管理制度为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并达到与交易品种相同的规范标准,为向交易所/中心转移合规、有资质的业务和投资人做好准备。

  对违规交易平台将进一步查细查实,如确定证据、纳入经侦和打非程序予以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运营商和会员单位立案侦查、固定证据,对重点涉案人员采取防控措施,以控制资金流向,为善后处理创造条件;对没有在地方监管部门报备的“黑平台”及时预以清理,有序净化市场环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各类交易场所中,期货、现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需求”和“中国价格”已经在大宗商品市场上反映得淋漓尽致,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然而,中国却始终无法充分参与到定价的过程中。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曾表示:“我国建设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全世界没有另外一个大国具备这样的良好机遇,抓不住这个机遇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大宗商品交易环球同此凉热。就我国而言,一边是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建设方兴未艾,揭牌、上线运营等亮相的交易场所不断涌现;一边是各地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场所遭遇危机,跑路、崩盘的消息不时传出。与之对应的是充裕的民间资本追逐高利,却不断经历着全球大宗商品的暴涨暴跌。

  缺少法律法规、监管与规范的地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为实体经济提供助力的同时,在投资市场中同时扮演着“风险隐患”的角色。行业规范、法律法规滞后和监管部门的厘清,是这个行业急需面对的成长必修课,更是各类交易场所的必修课。

  编后:本舆情报告是总报告。总报告项下,已做出200多家国内主要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软件制造商的舆情子报告,企业、监管部门欲了解本单位、本地交易场所的舆情报告,可关注“大宗传媒”微信公众号(dazongchuan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