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第一季度全国政务舆情回应指数评估报告

原标题:第一季度全国政务舆情回应指数评估报告

  多元利益诉求引发的公共舆情事件数量居高不下,不仅影响着网络舆论生态,更对当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报告以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范围内累计发生的309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舆情事件为基础,对事件发展趋势、发生地区、事件类别进行梳理,并分析政务舆情回应情况与特征。总体而言,第一季度国内政务舆情态势整体趋于平稳,无大幅波动现象发生。

  全国政务舆情发展态势

  (一)全国政务舆情发展趋势与热值

第一季度全国政务舆情回应指数评估报告

  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排行榜Top10

  第一季度,国内政务舆情态势整体趋于平稳,无大幅波动现象发生,1月舆情事件发生频次高开低走,春节后数量回升,但3月中下旬舆情事件数量大幅度减少。全国范围内累计发生309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公共舆情事件,其中社会治理、教育、交通运输等成为舆情事件频发领域。

  从时间轴看,1月公共舆情事情频发,但引发广泛议论的舆情事件相对较少,其中“台湾康师傅宣布解散”“日本APA酒店拒撤否认南京大屠杀书籍”等事件引发了相对较高的社会关注;2月舆情逐渐降温,其中“H7N9禽流感进入高发期,全国死亡人数增至87人”、广西“考察吃穿山甲”事件等成为重点舆情事件;进入3月,舆情事件数量呈现高开低走态势,但多个全国性舆情事件引发社会热议,如全国两会、“3·15”消费者权益日、国足1:0胜韩国取12强赛首胜等。尤其是发生在3月的山东聊城于欢“故意伤害案”因其涉及的“辱母”情节、执法争议、中小企业信贷等因素,引发了全国网民的热议,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峰值,成为第一季度热值最高的地方性舆情事件。

  从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排行榜Top10看,全国性舆情事件占据了榜单的七个席位,“全国多地再启新一轮楼市调控”以超过78万热值排名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性舆情事件仍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共有三起地方性舆情事件进入榜单。

  (二)全国政务舆情事件分布地图

第一季度全国政务舆情回应指数评估报告

  从1月1日到3月31日,共抽取的309起舆情事件中,河南、云南、广东、北京、浙江、山东属于公共舆情事件发生最为密集的省份,事件传播影响较大,形成第一梯队。如山东聊城于欢“故意伤害案”、北京野生动物园虎区游客下车等舆情事件进入了第一季度舆情热点事件排行榜Top10。陕西、江苏、河北、湖北、安徽、上海、广西等省份紧随其后,形成第二梯队。另外,此次统计的舆情事件还涉及全国范围、国际范围(引发国内关注的境外事件)等,其中影响涉及全国范围的舆情有54起,境外地区(含港澳台)有29起。

  (三)全国政务舆情事件类型

第一季度全国政务舆情回应指数评估报告

  第一季度热点舆情事件统计显示,社会治理、教育、交通运输、改革政策以及涉外事件的舆情事件数量在整体上排名前五,受关注度较高。全国共发生43起涉及社会治理的舆情事件,占第一季度舆情总数的14.0%。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舆情事件类型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涉外事件比重上涨明显,且热值颇高。例如,韩国乐天同意换地部署“萨德”遭抵制、日本APA酒店拒撤否认南京大屠杀书籍等涉外舆情事件,也进入了第一季度热门事件Top10。

  全国政务舆情回应情况与特征

  (一)回应率达90%,半数事件48小时内得到回应

  从舆情回应情况来看,政府回应率达到90%,有42%的舆情事件在事发24小时之内得到首次响应,有65%的舆情事件在72小时之内(含24小时)得到回应。政务新媒体在及时发布官方通告、避免次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宁波一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发生后3小时,@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宁波发布等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微博通报事件进展。再如2月18日12时25分,武昌火车站附近发生恶性砍人事件,不到4小时,武昌区公安分局官微@平安武昌就发布#警情通报#,随后@平安武汉转发并呼吁网民不要传播现场血腥图片,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次生舆情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仍有部分舆情事件回应时间滞后,甚至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官方回应。例如,吉林中东春芽幼儿园中毒事件从曝光到通报发布经历了14天,“1·9”郑州地铁工地火灾事故甚至无法找到明确的官方通报。

  (二)市级舆情事件发生率高,省级重大舆情多有高层回应

  从行政层级分布上看,市级政务舆情发生率较高,发生城市多为深圳、宁波、西安、丽江等热点城市,舆情事件类型涉及医疗、环保、旅游等多个领域,舆情响应以当地政府部门为主。如针对网传“成都2000多年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成都市气象、环保、疾控中心三个权威部门联合辟谣。但是或因涉及多元利益诉求,市级政务舆情回应速度不及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县级层面、乡镇层面、涉外的舆情事件关注度有限,舆情回应在媒体监督下较为及时。

  对于省级重大舆情事件,省级政府、中央部委高度重视,呈现出多方回应、反复回应的特点,如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回应“浙江中医院艾滋病感染医疗事故”,财政部、统计局也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辽宁财政数据造假”事件等。另外,部委层面的舆情响应还会针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事件,如针对2016年年底曝光的“胶水牛排”问题,在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辟谣之后,2017年年初热度依然不减,国家食药总局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解析》予以专业权威解读。

  (三)主要首曝媒介为微博微信,主要回应媒介为新闻媒体

  从首曝渠道看,第一季度有55%政务舆情事件首先曝光于微博微信平台;传统媒体、新闻论坛分别曝光了26%和16%的政务舆情事件。值得一提的是约有10%的舆情事件以短视频的形式曝光,例如“盱眙官员要求删稿被拒 辱骂网站负责人”事件中,辱骂声音就被制作成短视频在微博上传播;游客桂林旅游拒绝购物被打的短视频也在微博上被媒体官微大量转发。

  从回应渠道看,第一季度全国政务舆情回应的主要渠道是新闻媒体,占全部(样本事件)回应渠道的45%。其中,中新网、澎湃新闻等网络新闻媒体和《法制晚报》、湖南经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各占1/2,回应主体的行政级别横跨部委到乡镇、涉外各个层级。

  小 结

  回顾第一季度全国政务舆情回应的整体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在舆情回应工作上存在不少亮点。与2016年同期相比,不仅回应速度有所加快,而且在应对技巧上也有所提高,大部分地方舆情都能就地解决,将问题化解于基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季度涉外事件比重上涨明显,舆情回应与国际舆论局势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也给相关政府部门的舆情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当今的网络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应对新常态下的媒体生态,各个政府部门应当寻求新动力,积极创新舆情回应手段与机制,才能不落窠臼,从容应对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

(责编:刘颖婕、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