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水泥行情火热 舆情关注升温

  随着媒体报道贵州省和武汉市混凝土行业协会于本周相继发文要求控制水泥等建材价格无序上涨,水泥再次被舆论关注,成为2017年头年尾的热点话题。

  先看一下今年水泥行情的走势。根据中国水泥网数据,12月5日安徽、苏南、浙北水泥熟料开始年内第七次上调,幅度达到每吨50元,熟料出厂价格超过每吨500元。这次涨价,距离第六轮上调不到4天,距离第五轮上调不到9天,而前两次上调累计幅度已经达到每吨60元。有分析称,当前江浙皖地区的水泥价格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每吨近200元。

  如此巨大的价格涨幅,对在建工程项目的影响可见一斑。例如在武汉混凝土协会的《关于请求政府干预水泥等建材价格暴涨乱象的紧急报告》中指出,因为价格原因无法保证混凝土(砂浆)的正常供应,部分建设项目已经停工,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项目的进程,造成了工程质量的不稳定,社会不稳定因素愈演愈烈。

  面对水泥价格的一路上涨,舆论中的解读有不同的声音。12月7日,中国水泥协会表示,当前的水泥价格依旧处于合理区间。证券时报在报道中援引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孔祥忠意见称,水泥价格的高位增长有企业原燃材料、环保治理投入的成本因素,也有部分地区环保督察中地方政府强制企业停产带来的供需平衡失调的叠加因素。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还在加剧,去产能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孔祥忠同时表示,企业和地方政府不能以价格上涨,就得出水泥项目建设还能继续投资的判断。

  在机构看来,水泥价格上涨的背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针对水泥的供给情况,海通证券近期在报告中表示,行业新增产能不多,竞争格局稳定,环保及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企业协同控量保价联盟执行力度、范围及时间较以往显著提升,供给收缩因北方采暖季、南方节能环保等压力呈现常态化趋势,是本轮行业景气超预期的主要推动力。针对需求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博客表示,2018年实际基建投资增速比目前市场的悲观预期更有韧性,当期建筑投资对2018年并不存在“高基数”效应,市场需求并不会明显放缓。综合来看,水泥价格飙涨的背后,正是需求保持强劲而供给受限带来的严重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从短期来看,环保因素的冲击力不容小视。上海证券报表示,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根据相关环保政策文件的要求,钢铁、建材、有色等多个行业在采暖季将错峰生产,其中水泥、陶瓷等建材行业采暖季全部实施停产。例如,12月4日开始,南京全市水泥、铸造行业全部停产。12月2日,济南要求水泥、钢铁等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分行业落实停产、限产、错峰生产等应急减排措施。而远在西北的青海省,也要求全省12户水泥企业20条生产线,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间累计停窑150天。

  从长期来看,多家媒体认为,未来大型水泥企业将面向建材综合体发展,产业链的竞争趋势更加明显,未来将有可能走向寡头竞争。天风证券指出,目前已经出现熟料价格高于水泥的倒挂现象,大企业熟料提价控制外销,小企业高价买入熟料但低价卖出水泥,如果持续将触发小企业转型贸易商或退出。小企业减少,市场集中度有望提高,产品规格自发性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于12月1日印发关于提升水泥质量保障能力的通知,要求生产企业在出厂质量达标和质量性能稳定上“双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