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防风防汛两大应急预案修订案出台
2018年全市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指挥中心现场。
核心提示
台风、洪涝是深圳的主要自然灾害,早在2012年开展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就将台风暴雨致灾的风险列为极高等级风险。据统计,1949年至2018年间,登陆我市风力12级以上的台风就达15次,平均每年影响我市的台风为4.2次。当前,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台风暴雨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我市灾害防御形势日趋严峻。
防风防汛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有效防范化解突出安全风险,消除各类重大事故隐患,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提高我市城市运行安全水平,近日,由市三防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制定的《深圳市防台风应急预案(2019年修订)》及《深圳市防汛应急预案(2019年修订)》正式出台。
坚持以制度管安全、用技术防风险,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着力打造安全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两部新修订的应急预案,认真总结了深圳以往防风防汛工作中的好机制、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梳理了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举一反三提出了近期应急和长远解决方案,完善了台风、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落实了各行政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强化了灾害信息共享和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统筹力度,对于全面提升深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更好履行政府职能具有深远意义。
系统梳理落实责任 全面完善三防体系
笔者近日从深圳市应急管理局采访了解到,两部新修订的预案相对于“旧版”预案进行了全面“升级”。首先是扩大了预案的适用范围,原预案适用范围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及大鹏新区,在修订案中增加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涵盖目前深圳全市11个分区。修订案对全市防洪潮工程体系及风险薄弱环节也进行了全面梳理,其囊括了全区域的台风、洪涝、风暴潮及其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防御及抢险救灾行动,做到了防风防汛无死角,政府社会动员全覆盖。
其次,修订案进一步系统梳理并落实防灾减灾救灾责任,顺应了当前深圳三防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后,深圳市三防指挥部办事机构由市水务局划转到市应急管理局,其他各部门职责也有相应的调整,如何充分调动全市各部门各层级力量,最大限度统筹整合资源,实现“大排查、大防御、大值守、大联动”,是三防指挥部需要面对的问题。预案对全市各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政府的三防职责做了全面梳理,成员单位由原45个拓展到49个,增加了市商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委大湾区办(市港澳办)、中国铁塔深圳分公司等单位,与水务、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络机制,落实了三防责任,完善了三防体系,整合全市资源、统筹各方力量,为台风洪涝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另外,修订案更具全面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优化了台风、暴雨灾害预警信号图标及含义,使预警信息更准确及易理解;预案针对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及“8·29”暴雨应对经验,进一步完善并细化了台风洪涝灾害防御措施及要求。如:明确要求对重特大灾害开展专项调查评估工作;要求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应急管理局制定人员安置和避险应急预案;要求物业管理机构开展人员疏散和安全防护工作等。
重点关注民生保障 大力强化科技支撑
据了解,根据新出台的预案修订案,深圳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将从工作机制、科技力、民生保障、应急响应、宣传培训五大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科技是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重视科技支撑,科学防灾减灾,是未来应急管理工作的方向。修订案立足于统筹协调防灾减灾救灾科技资源和力量,建立三防专家库,在会商、现场勘查、应急指挥与决策等环节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决策支撑作用,并通过宣教培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建立陆海一体化精细化决策服务支撑系统,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风雨浪潮洪综合信息和灾害影响预估信息获取能力。融合原应急、安监、三防、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建立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充分利用模拟仿真、预报预测、风险评估等多种手段,提高灾害风险应对能力,努力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修订案还进一步完善优化了灾害应对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处置效能。预案中制定了重点防洪区域人员转移方案,对水库出险、河道出险、区域内涝等险情提出了人员转移要求。在预案基础上,将配套编制符合行业领域特点的台风暴雨灾害应急救援操作手册、人员疏散预案及避难场所相关管理办法、精细化“四停”“五停”及相应恢复方案、建立灾害天气道路交通管制机制、健全完善三防应急预案体系等制度建设类工作,以及完善路灯、广告牌、交通护栏等户外设施管理规范、完善灾害威胁区域人员转移安置工作指引、制定台风、暴雨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指引。
以人为本是防灾减灾应急工作的根本要求,修订案对于民生保障予以重点关注,强化对防灾减灾短板治理。针对台风“山竹”期间暴露的谣言传播、树木倒伏影响交通出行、交通无预警式中断等问题,修订案中强调了行政主管部门对舆情引导、树木清运、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保障的职责和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安全感。
修订案还要求各部门各层级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检验提升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据了解,2018年,深圳在台风“山竹”来临前一周进行了台风防御桌面演练和实战盲演,所设10个情景有7个情景在台风来临时真实发生。市直部门和各区、有关驻深单位悉数参加实战盲演,各负其责,积极谋划,有效检验了应急保障能力及队伍协同能力,及时发现了有关问题和不足,为台风“山竹”成功应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的修订案将更加突出各部门各区在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处置与救援等方面的实战演练,以进一步提升防台风、防汛应急能力。
此外,修订案提出将继续创新应急响应,进一步完善应急准备。根据《深圳市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规定(试行)》,我市防台风防汛预案在国家四级响应基础上拓展为五级,增加了关注级响应,相较于其他地市,深圳可以提前部署进入响应状态,最大限度做好应急准备。下一步,深圳还将出台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修订版,结合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创新发展。
四大亮点“逐个看”
1
突出预防预警主导作用,提高预防预警的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预案中强调会同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加强气象、洪水、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信息共享和预警信息发布,强调了预防预警在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深圳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连续6年全省第一。目前已实现了手机预警短信面向公众以街道为单元的分区精准靶向发布,全网短信发布2-3小时内完成,覆盖所有来深漫游用户。实现重大天气电视电台整点播报,平安大厦、京基100等高楼外墙视频播放台风预警信号。接下来,深圳还将逐步健全灾害和监测预警信息公开机制,建设灾害风险提示、监测预警信息统一发布与查询平台和广电应急广播系统,充分考虑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辖区海域等地区的预警信息覆盖情况,进一步提升精细化定点靶向人群发布能力,实现预警信息及时送达易受灾人群、弱势群体。
2
统筹综合救援与专业救援队伍力量,合力提升救灾能力。市三防指挥部统一指挥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群众转移安置等应急处置工作。预案规范灾害现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强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统筹使用和调配,发挥公安消防以及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抢险救援中的骨干作用。目前,深圳市已建立了4万人的专家队伍和22万人的三防责任人队伍。
3
充分利用风险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等手段,深入剖析灾害风险和应急能力短板,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预案立足于2016年编制的《深圳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2017-2018年度编制的《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成果,依托市应急管理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全面梳理城市风险分布,分析与面临风险相匹配的应急能力需求,查找现有应急能力存在的差距、短板和不足,根据城市区域特点制定了台风、洪水、内涝、风暴潮、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灾害防御措施。
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巨灾风险的风险分散转移作用。预案中强调在灾后复产阶段重视巨灾保险及其他自然灾害险商业险种的理赔。深圳在全国首创巨灾保险制度,已连续5年为全体在深人员撑起一把贴心“保护伞”,目前灾害险种拓展到16种,最高保额达到25万元。(晓蓉 焦圆圆 刘雨阳)
(责编:高雅雅(实习生)、陈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