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成必修课:重返“学工学农”时代?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天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简《意见》),劳动教育也成为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热词。
根据《意见》,未来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大中小学都将设立这一必修课程,家庭、学校、社会都将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作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将开设相关专业,而劳动素养也将成为评优评先、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教育部提出,他们将把劳动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来抓。未来,这一《意见》将进一步细化。
几位受访专家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次《意见》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过,对于一些基本认知,包括什么是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如何评价劳动教育,都还需要进一步达成业内共识。
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劳动教育,并不是新名词。德智体美劳的“劳育”早已在学界进行过数次讨论。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指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曾多次提出要劳教结合。上世纪50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纳入宪法。学工学农、开门办学等,都是那时代的产物。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学界展开了有关教育方针的大讨论以及新时期劳教结合的研究,并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劳技课的开展始于那一时期。
数十年来,劳动教育已不是新鲜名词,不过,此次发布的《意见》,首次提出,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课程设置、上课内容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和教师的课程安排,因此是其最为人关注的方面之一。根据《意见》,大中小学都必须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这其中,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小时,学校还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学校必须设立劳动周,时间可安排在学年内或寒暑假,以集体劳动为主;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高等学校可安排劳动月。另外,职业院校应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有关劳动精神等的专题教育课程不少于16学时。
内容方面,则根据教育目标不同,有相应的安排。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教育启蒙,高年级则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初中应增加劳动技能、知识,适当参加生产劳动;高中则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使学生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高等学校则要围绕创新创业,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树立正确择业观,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
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上课内容,实际上都反映了一个更为核心的认知,如何理解劳动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已有一些城市的中小学在探索劳动教育,其形式也基本都是学工学农,有的学校是去田间地头、去工厂,也有的学校专门设置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