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网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多维视角全景展现小康生活图景
小康生活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追求,为了建成小康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中国百姓通过勤劳与智慧一步步向这个目标迈进。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如何呈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是媒体要面对的课题。自“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以来,人民网便推出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页面,通过多地域、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现,全景展现小康生活图景。
内涵准
小康不只体现在经济上
不只关注乡村的脱贫攻坚,还关注城市的养老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办事流程简化等话题,对小康生活呈现的角度广、内涵准,是人民网推出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页面的一大特点。
“小吃街上,数据共享,街摊管理转型升级;养老院里,智能监测,精准照料,老人们安享晚年……”《贵阳大数据 惠民身边事》一文的开头,呈现了大数据应用的生动场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迅速,科技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也越来越多。《贵阳大数据 惠民身边事》一文作者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展现科技对于小康生活建设的作用,呈现生活变化的同时,又为读者拓宽了观察生活变化的思路。
小康生活自然离不开病有所医这一愿望的实现。在人民网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中,也有对医疗环境变化的呈现。《足不出社区,就能看名医》一文,标题便十分吸引人——通常名医只出现在大医院,足不出社区,怎么能看名医呢?原来,通过远程医疗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可以帮助患者通过视频与医疗联合体单位的医疗专家进行远程会诊,这就实现了患者足不出社区,就能看名医的愿望。这一报道只有600多字,集中讲述了吴阿姨通过远程医疗看病的故事,但文章从小切口展现出大变化,十分精巧。
细节多
朴实语言表现真切变化
“通过质朴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温暖的画面礼赞英雄人民、讴歌伟大的时代,为决胜决战注入强大动力。”这是人民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页面开篇中提到的话,这些话语也体现在了具体的报道中。
“以前主要是卖些日用品,一天也就赚个几十块钱。现在村民有钱了,吃的喝的用的都舍得买,我这小店也跟着沾光,生意好得很,家里去年把面包车换成了小轿车……”这段朴实的话语出自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家小超市店主之口,在《靠绿水青山奔小康》一文中,记者通过超市店主的话,折射出发展红色旅游、农家乐让村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一变化,读来倍感亲切真实。
“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右玉如今风光正好》一文开头的顺口溜,道出了山西省右玉县曾经的脆弱生态和发展困境。而记者到访之时看到,“绿海绵延,满目滴翠,山清水秀,凉爽宜人,盛夏的右玉风光正好”。记者在后文中解释,变化来源于当地多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今昔巨大改变,用当地的顺口溜和记者所见作对比,让人体会到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工作的成效,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也能有更深的感悟。
点开《济南社区“老饭桌”10年免费为孤寡老人提供午餐》视频报道,记者用镜头呈现了济南市首家“老饭桌”在疫情后的运营场景。这个“老饭桌”专门为社区60岁以上空巢、独居且没有退休金的老人提供无偿午餐服务,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抵偿午餐服务,另外,还承担着市中区60名残疾人的爱心送餐任务。在视频镜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老饭桌”吃饭的老人们可以吃到有肉有蛋还有水果的营养午餐。在这里吃饭的一位老人说:“端饭、洗碗都不用我们做,如果偶尔有病不能来了,他们还把饭给送到家里去。”朴实的话语,体现出老人对这一便民措施的肯定。
地域广
各种板块集中呈现
打开人民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页面,读者可以看见页面右侧有20个省市的名字,点开诸如“重庆”“黑龙江”选项后,会看到对这一省市的集中报道。按照省市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进行分类,更方便读者阅读。通讯、评论、图片、视频等报道方式,有助于读者清晰地看到各个省市变化最大、最集中的点,特色鲜明。
在专题报道中加入评论,是人民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的一大亮点。多篇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评论员文章,从宏观角度阐述建成小康社会的多重方法论,提升了整个专题的理论高度。同时,还专门设置了网友互动专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言征集板块,读者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立即参与相关话题的互动,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
专题报道页面还特别设置领导留言板专区,便于上下通达。点进链接,网友可将各地脱贫后有没有返贫的风险、对于脱贫摘帽的点子或困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中是否存在形式主义现象,通过留言板进行反映。这样的细心设置,也让更多人亲身参与其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身力量。
蓝天白云背景的相互映衬,让人民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页面愈发赏心悦目,也让人真切感受到,小康目标离我们每一个人越来越近。(见习记者 隋明照)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