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占领乡村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灵魂工程和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占领乡村意识形态阵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治保障,是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建设、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人民法院要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高擎社会主义法治旗帜,找准工作切入点,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审理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案件,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和侵害农民利益的各种犯罪行为,全力维护乡村平安和谐,促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积极投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惩处乡村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犯罪,做到除恶务尽。在新疆,“三股势力”是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稳定的最大祸患,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严明的纪律、更加务实的作风,勠力同心、同仇敌忾,依法予以防范和打击,让暴力恐怖犯罪分子无处可藏、无处可逃。按照中央部署,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反恐维稳紧密结合起来,把扫黑除恶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稳定结合起来,保持主动进攻高压态势,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当前开放、多元化意识形态思潮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基层群众工作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基层普遍存在的法治观念淡薄、执法困难、金钱至上等问题。在新疆,要特别看清极端宗教思想对乡村基层意识形态领域的严重渗透和侵蚀,在持续接力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紧紧围绕党中央确定的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高扬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奋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用法治精神占领基层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阵地,坚决遏制极端宗教思想的侵蚀和渗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我们要将人民法院工作置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大局,固本强基,凝心聚力。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人民法院优势,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乡村各族群众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自身权益,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同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灵魂工程和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当前,新疆反恐维稳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进入新时代、面对当前形势,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用法治精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和谐的行为。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方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使乡村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凝聚起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

  紧密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继续开展好“去极端化”法治宣讲,筑起反恐维稳的铜墙铁壁,坚决抵御极端宗教思想。以法治宣讲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紧密结合公开审判,以热点、难点和典型案件审理执行为载体,实时普法、精准普法、辨法析理,使普法由静态变为动态,定期变为定向,深入细致地阐释,推动普法更加入心入脑。法治宣讲要注重宣传党的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政策,引导各族人民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卓有成效的法治宣讲,在乡村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深化扶贫、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与乡村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深化“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工作机制,带着深厚感情做好群众工作,积极传递法治正能量。用乡村各族群众弄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方式方法,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提升乡村各族群众的法律素养。推动健全农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融入自我教育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乡邻美德,倡导诚实守信、严守合同的契约精神。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和谐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