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政治生態法治德治”七人談

“政治生態法治德治”七人談

主持人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主編 肖華智

  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其中提出了“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的要求。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聽取和討論了陳敏爾代表市委常委會作的講話,審議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於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意見》《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加強法治和德治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堅決肅清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熙來王立軍流毒的意見》。

  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的重要政治任務。

  為此,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精心策劃,集中推出這組時評文章——“‘政治生態 法治德治’七人談”。時評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從“政治生態 法治德治”大處著眼,從現實、歷史的故事、細節處娓娓道來,力求切口小、觀點新、表達活,以深刻的觀點、創新的表達,力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效,從而讓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市委五屆四次全會精神入腦入心。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政治生態法治德治”七人談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周神青

  宋朝呂元膺在做東都留守時,一次與一位掌管錢糧的下級弈棋。

  當呂元膺抽身去處理緊急公務時,這位錢糧官趁機偷換了一顆棋子,從而贏下了這盤棋。

  呂元膺當時對此雖有察覺,但並未吭聲。過了一段時間,呂元膺借故把此人調離身邊,並預言此人終將因貪污而獲罪。

  后來,此人果然被言中!

  如今,人們在贊嘆呂元膺慧眼識人並抱怨其未“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直言相勸的同時,不禁由那位錢糧官的蛻變而想起一句古話:“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錢糧官的蛻變”故事提醒我們,平時不注重小節,必將有損於道德修養,以致喪失大節。

  學習我們黨的領袖風范,注重小節的故事不勝枚舉:毛澤東從不為三親六故推薦工作,劉少奇從不讓公車接送孩子上學,周恩來把“遵守紀律”作為自己的一條重要修養,鄧小平“一字不苟”修改題詞,習近平全國兩會期間拒收茶油……他們,是共產黨人的杰出代表,他們通過自己的率先垂范的實踐証明,領導干部慎小事、拘小節,就會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愛戴。

  現時,有的黨員干部在小事小節上漫不經心、疏於防范、隨波逐流、放鬆警惕。有的認為吃別人一頓飯、拿別人一瓶酒、和他人一起輕歌曼舞、打打麻將都是區區小事,不傷大雅﹔有的看到別人燈紅酒綠,自己也隨波逐流,認為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細數一些黨員干部的腐敗,大多從不注意小事小節開始逐步走到腐化墮落境地,他們在推杯換盞中放鬆了警惕,在小恩小惠前丟掉了原則,在輕歌曼舞裡喪失了人格……這些黨員干部的行為,不僅損毀黨和政府的形象,嚴重破壞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也使自己掉入腐敗的泥淖,葬送自己的前程,教訓深刻。

  在新時代,共產黨人面臨著許多新的考驗,我們應該銘記“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這一千年古訓,不斷檢點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思想上真正筑起拒腐防變的鋼鐵長城。

  不輕視“小節”,在“細微”處積累大德。黨員干部要破除“小節無害論”,並樹立“小處不可隨便”的理念,明辨善惡,棄惡揚善,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隻有從“細微”之處下功夫,才能由量變到質變,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也隻有守住小節,防微杜漸,才能拒腐蝕永不沾,才能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才能不出事、干成事。

  不放縱“小惡”,在“慎微”中修煉品質。“勿以惡小而為之”,黨員干部要時刻提醒自己,在思想上保持高度清醒,始終繃緊紀律這跟弦,做到心中有敬畏,靈魂有底線,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自覺做到防微杜漸,及時克服“小缺點”“小錯誤”,並將其消滅於萌芽狀態,守住小節、防住底線。隻有這樣,才能永葆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各級黨員干部要注意“小事”“小節”,謹防“一不留神 ”落入腐化墮落的深淵,時時事事處處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覺,懂得是非明於學習、境界升於自省、名節源於修養、腐敗止於正氣的道理,筑牢廉潔自律防線,做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永葆共產黨員廉潔本色。

  《獄中八條》對立政德的啟思

“政治生態法治德治”七人談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趙正超

  1949年11月27日,在重慶即將迎來解放的前夜,困獸猶斗的國民黨反動派對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實施大規模屠殺……羅廣斌,是這場大屠殺中突圍成功的十多位幸存者之一。

  出獄后的羅廣斌,忘不了慘死的獄友,更對重慶黨組織遭受毀滅性破壞的悲壯結局痛心疾首。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他將獄中同志們的討論,尤其是獄中黨組織的分析、總結和建議寫成了一份《關於重慶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並上報中共重慶市委。這份報告共七個部分,最后一部分八條意見,就是被廣為傳頌的“獄中八條”,即:

  第一,防止領導成員腐化﹔

  第二,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斗爭的鍛煉﹔

  第三,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

  第四,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

  第五,切勿輕視敵人﹔

  第六,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

  第七,嚴格進行整黨整風﹔

  第八,懲辦叛徒特務。

  “獄中八條”,字字血淚,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今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4月9日至10日,陳敏爾書記在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上要求,“大力提高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水平,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強化宗旨意識,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聆聽總書記的教誨,落實陳敏爾書記的要求,重溫“獄中八條”,深感“獄中八條”對當下領導干部立政德有著重要啟示。

  抓“關鍵少數”。“率軍者披堅執銳,執戈者方能戰不旋踵”。黨員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黨組織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決定著黨組織的執行力和戰斗力。重慶黨組織遭破壞的直接原因就是當時主要領導人的墮落。市委副書記冉益智被捕當天即叛變,市委書記劉國定被冉益智指認后即繳械投降,導致大部分優秀黨員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獄中八條”意見中,第一條提到“領導”,第三條提到“上級”,第六條提到“領導干部”,三處強調凸顯出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的重要性。政德建設同樣需要抓住“關鍵少數”這個牛鼻子。上行才會下效,見賢才會思齊,隻有讓“關鍵少數”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才能在組織中樹立起榜樣,從而帶動身邊人自覺遠離不正之風,自覺厚植政德土壤、爭做政德標杆。

  規范“八小時外”生活圈。沒有嚴謹純潔的生活作風,就不可能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方向。眾多腐敗案例表明,一些領導干部是被身邊人“拉下水”、被“枕邊風”擾亂了心智,先失了小節,才丟了大節。羅廣斌在《關於重慶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從所有叛徒、烈士中加以比較,經濟、戀愛問題、私生活問題,這三個個人問題處理得好壞,往往決定他們的工作態度,和對革命是否忠貞。”因而在第六條意見中提出,要“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立政德要“嚴私德”,“嚴私德”就要規范好黨員領導干部“八小時外”的生活圈,使其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防好“身邊人”,避開“枕邊風”,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勿“以貪小利而失其大利”。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要以過去的教訓指導當下的實踐,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獄中八條”,為當下政德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我們既要學習領悟,更要借之鑒之,不然就會像杜牧在《阿房宮賦》所寫的那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涵養政治生態的“文化濕地”

“政治生態法治德治”七人談

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陳 呈

  “文化”一詞最早出自《周易》的《賁卦·彖傳》,所謂“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類長期活動形成的產物,它凝結在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作為思想意識、精神信仰、價值觀念等的集中體現,文化具有教化、規范、調節、導向等功能,對每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基礎、深層、持久的力量。

  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態亦是相互作用,關系密不可分。政治文化在政治關系、政治過程、政治制度、政治活動中產生,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是影響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還決定著政治制度的運作狀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黨內政治文化積極健康,政治生態就會風清氣正﹔黨內政治文化出了問題,政治生態必然受到污染。”要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

  筑牢政治文化之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普通人在集體行為中,就像白沙在黑沙中會變黒一樣,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風氣的影響。而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定力,定力來自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決定著人生發展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劉胡蘭、焦裕祿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不論他們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哪怕孤身一人,也決不向艱難困苦屈服。反之,如果一個人信仰缺失、理想缺位,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受到各種腐朽文化的誘惑和腐蝕。所以,馬克思主義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指導思想,一旦缺位,黨內政治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開拓政治文化之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政治文化的內涵需要不時補充完善。黨員干部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和外國政治文明中汲取營養。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著豐富的政治文化資源,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孔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儒家“德治”理論體系,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提倡“為政以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無疑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生態,放之今日看來,依然很有現實針對性。此外,天下為公、自強不息、以民為本、與時俱進、知行合一、集思廣益、儉約自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思想,都是五千余年政治發展的文明結晶。這些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精神構成了黨內政治文化最豐富的精神寶庫。

  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明辨是非,掌握具體判定標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曾指出:“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有些腐敗分子非但識別不出文化精華,反而醉心於那些文化糟粕,比如馬向東痴迷的《賭術精選》《賭博游戲技巧分享》,讓胡建學愛不釋手的《麻衣相法》《相術大全》等。 因此,必須剔除文化中的渣滓、毒素,選擇先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作為建構政治生態的基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涵養政治生態的“文化濕地”。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強調:“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切實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大力倡導和弘揚正確價值觀,深入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決抵制和反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政治文化是可塑的,與當前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政治文化,可以增強我們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鞏固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執政基礎。

【1】【2】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