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鲁力 摄
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改革
获奖单位:宝安区委区政府
在宝安区新桥街道万丰社区长约2公里的万丰中路上,社区志愿服务U站、热心商户等串联起11个党群服务点。其中,热心商户中的党群服务点免费为市民提供雨伞借用、手机充电、开放厕所等至少7项标准服务,社区志愿服务U站还能提供血压测量、打字复印等14项便民服务。
万丰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一条街”,是宝安探索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改革的一个缩影。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由于多种原因,宝安区治理基础薄弱、情况复杂,“小马拉大车”现象严重,固本强基、增强和改进社区治理刻不容缓。
从去年10月起,宝安区将社区治理作为一号课题,全区历经3个月调研、3个月试点、2个月梳理,以区委区政府1号文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由全区各级各部门全面推进。
宝安区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的核心是:通过对社区“定位、定责、定员、定岗、定费、定薪”等六定,建设“一核六体系”,推动人、财、权、物各项资源下沉社区,赋予“统筹、联动、管理、服务”4项职能,落实社区各项事务领导权、联勤联动指挥权、财政支配权、绩效考核权、派驻干部考核权5项权力,加快推动宝安“共享家园”建设。
其中,“一核六体系”中的“一核”是强化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优化组织建设,规范社区党委下设支部,将领导保障权、人事安排权、监督管理权、事务决策权细化为29条具体措施,成立124个社区纪委,推动社区依规办事。
“六体系”一是构建规范的职能架构体系。精准定责,明晰社区党委、工作站、居委会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4类90项社区工作清单,理顺权责界限;扁平管理,统一设置综合办、党群服务平台、综治平台(即一办两平台)。
二是构建精细的网格管理体系。优化基础网格划分,合理设置警格、安格、消格、环格等专业网格,推动多格融合、任务整合、人员联合。优化巡办机制,合理布局巡办两支力量,整合专业队伍和社区整治力量,由网格员对21项微小事件当场办理。
三是构建扎实的力量下沉体系。推动区街力量下沉,将街道综合巡查、综合整治以及安监、治安消防、环水、交通、交警、市场监管6支专业队伍共10419人下沉到社区,由社区党委直接调动、一体管理,增强社区工作硬度。
四是构建多元的社会责任体系。明确工业园区等八方面33类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出台物业品质提升“1+2”方案,实现1053个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重点扶持50家公益服务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五是构建职业的人才支撑体系。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立三类35档岗位管理体系,实行多劳多得、末位淘汰,激发干部担当作为。
六是构建科学的经费保障体系。高标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社区作为预算单位管理,70%用于党群服务、民生实事等工作。
经过实践,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改革项目初步取得六方面成效:一是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真正确立,成为统领各方的“主心骨”;二是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治水提质、拆除违建等重点工作全线飘红,如石岩街道一级水源保护区违建清拆任务创深圳最高纪录;三是社区治理难题有效破解,高品质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四是社区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对各类隐患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实现小事不出社区;五是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今年1—10月,累计投资1.64亿元办理民生微实事2064个,全区刑事治安总警情同比下降22%,命案发案数下降31%;六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初步成形,实现了实时、泛在、善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模式在宝安基本形成。
南方日报记者 崔洁
(原标题:破解“小马拉大车” 社会治理实现“实时、泛在、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