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法治“钢花”绽放重工业老区

  法治“钢花”绽放重工业老区

  一个基层司法所司法为民的故事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本报实习生 刘欢 本报通讯员 杨治发

  青山绿水红钢城。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缘武钢而建,因武钢而兴。

  钢花村街是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武钢职工聚居生活区,是青山区有名的“三多”:人多,事多,纠纷多。

  如何实现“矛盾不上交、问题就地解决”?

  近年来,青山区司法局钢花村司法所践行“枫桥经验”,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坚持情法并重、以情感人,推进共建共治共享,10万多人的聚居生活区和谐有序。今年1月,钢花村司法所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

  精准普法

  “以前写了个协议,把房子赠送给孙女,还能撤销吗?”

  “房子过户没?”

  “过户了。”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没法撤销。”

  ……

  张爹爹是耄耋老人,日常生活全由保姆料理。保姆让他把房子从孙女手上要回来,赠与自己,她为老人养老送终。

  面对前来“法律门诊”咨询的张爹爹,钢花村司法所所长亢铃不仅为他解答了法律问题,还主动上门做工作,情法并用,使老人与家人达成和解。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近30年,亢铃积极推行“崇尚法治,守法睦邻”的法治理念。钢花村司法所在123社区创立了武汉市首个社区“法律门诊”,为居民建立“法律病历”档案,并通过集体“会诊”、上街“义诊”、社区“巡诊”等方式,邀请法律专家为居民“拿脉开方”解难题,普及法律知识。

  经过十多年培育,“法律门诊”已覆盖钢花村街所有社区,在居民中培养了一批能解决一般纠纷的“法律全科医生”。

  钢花村司法所还打造“移动司法所”。社区居民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通过“武汉青山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享受全国8000多名律师全天候法律咨询服务。

  多元解纷

  听说武汉要推行治水排渍的海绵工程,王爹爹心里却是一万个不乐意。

  王爹爹是钢花村街有名的莳花能手,街坊四邻都向他请教或讨要花苗花种。要建海绵工程,就得拆了自己精心打造的小花坛,他可舍不得。

  眼见工程就要耽搁,亢铃主动上门,向王爹爹学习种花经验,取得信任后,进行耐心劝导。

  在亢铃的劝说下,王爹爹主动拆除了小花坛,将花移盆或送邻里,他还逢人就说:“牺牲了我的小花园,可是社区建好了,就是我的后花园。”

  钢花村街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像王爹爹这样的棘手问题,并不鲜见。单纯依靠司法所里的5朵“金花”,可忙不过来。

  坚持群防群治,钢花村司法所积极发动社区网格员、社区民警、物业等基层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会同街道、社区相关部门进行矛盾纠纷“会诊”,吸纳有经验的老党员、老干部协助化解矛盾纠纷,做到隐患不出社区、纠纷不出街道。

  去年9月,钢花村街南苑社区一户居民忘关水龙头,造成楼下两户居民家中漏水。

  门栋组长向网格员反映后,人民调解员赶到,对现场进行了勘查拍照,固定证据,同时召集3家居民了解各自诉求,很快达成调解协议。

  钢花村司法所还利用“武汉市人民调解系统”,创立“社区纠纷调解优胜榜”,每周一排名,公示各社区调解纠纷情况,鼓励社区干部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职能优势。

  爱心矫治

  社区矫正工作是基层司法所主要职能之一。

  服刑人员李某因癌症晚期被予监外执行,但与妻子离异的他没有医保,生活、治病都十分困难。

  钢花村司法所知情后,及时与街道有关部门联系,为他办了医保,还劝导其子尽孝。

  万分感慨的李某在生命最后阶段,自愿提出捐赠遗体以报答社会关爱。

  “捐赠协议签订不久,他就安详地走了。”亢铃说,社区服刑人员虽然犯过错,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帮助他们挺过难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是基层司法所的责任。

  2012年,钢花村司法所建立了武汉首个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平台——“阳光心灵驿站”,从“心”入手、用“爱”服务,为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矫治,帮助矫正对象从心理上重新融入社会,有效提高了转化率。

  钢花村司法所还结合辖区矫正对象的构成特点,积极开展个性矫治。近3年来,接收的服刑人员56人服矫服管,顺利解除矫正,无人重新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