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教育工作简报2017年第18期

  【教育要闻】

省教育厅举办全省教师进修院校校长培训班

  日前,2017年福建省教师进修院校校长培训班在福建教育学院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龙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全省90余名教师进修院校校长参加培训。

  陈国龙充分肯定了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使命担当;认清短板,明确功能定位方向;把握重点,强化服务支撑引领,落实好《关于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意见》,强化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建设,为我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培训班通过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等形式,就落实《意见》精神、有效开展培训、标准化建设与评估等进行培训研讨,取得良好效果。一是提高认识。明确了新形势下教师进修院校的功能、定位、目标,增强了将进修院校建设成集培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的信心。二是明确重点。以《意见》出台为契机,以标准化建设与评估为抓手,强化培训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进修院校更好地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提升水平。进一步开阔视野、厘清思路,对发展短板、发展方向认识更加深入,明晰了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本厅教师工作处)

  【高校采风】

福建师范大学加强孔子学院(课堂)建设

  (一)聚焦汉语教学,促进语言互通。一是承担汉语课程建设。72所菲律宾教育部公立中学成为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点并开设汉语课程,在校汉语班学生人数达10475人;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共开设288个教学班,学员10595人次;美国波士顿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孔子课堂开创当地在基础教学层面教授外语先河。二是培养本土汉语师资。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累计培训7批269名本土汉语教师,获菲律宾教育部授牌为“菲律宾本土汉语师资培养培训中心”;孔子学院总部与红溪礼示大学合作共建的“汉语师范专业”已招收3届55名学生。三是主持编译菲语版《快乐汉语》教材作为菲律宾公立中学通用汉语教材在全菲使用。四是开展汉语教育本土化研究,承担《国际汉语教学大纲》印尼语版翻译项目,与印尼文教部合作编制汉语教学大纲。

  (二)突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一是深化文化交流。在孔子学院所在地建成中华文化体验中心;举办中菲经济论坛、中秋联欢晚会“一带一路”图片展、“游学中国”等活动,推广中华文化。二是推进教育交流。组织“汉语桥—菲律宾中小学校长访华团”“印尼教育工作者访华团”等,与中国校长交流办学经验;与孔子学院总部联合主办“印尼孔院学生夏令营”“汉语桥—2010年菲律宾中学生夏令营”,组织本地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三是开展培训交流。面向孔子学院(课堂)所在国家大中小学汉语教师、大学与中学学生、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机场员工以及社会大众等开办多层次汉语学习班。

  (三)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渠道联通。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支持孔子学院(课堂)建设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实行校院二级管理,选优配强管理队伍。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每年接收菲律宾教育部选送的公立中小学教师来华培训;累计培训494名印尼本土汉语教师;组织中方院长、公派教师以及志愿者选派等工作,已选派志愿者15批816人次;接收孔子学院奖学金生369人。三是发挥侨胞力量。积极争取海外校友或侨领支持,与印尼、菲律宾其他高校签订校际协议;与菲律宾国家电网、印尼聚龙集团、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等企业合作培养汉语人才;获得菲律宾佘明培教育基金会、菲律宾神舟矿业有限公司、印尼民主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共同推动当地汉语教学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十大举措鼓励教师深入基层服务社会

  一是完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体系。加快组建地方、行业产业技术联盟,共建晋江研究院、连城薯类研究院、永安竹业研究院、武夷山茶研究院等公共技术平台,计划派驻百名专家进驻,及时研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到2020年,每年计划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经费,用于加强推广服务平台等建设。

  二是实施社会服务团队支持计划。按产业领域和产业服务方向组建若干支服务团队,给予每年50万元左右的工作经费支持,并优先支持入选团队所依托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建设,优先为入选团队引进人才、为入选团队负责人配备社会服务推广助理,优先推荐入选团队申报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推广项目。

  三是实施社会服务人才支持计划。设立社会服务专家特聘岗位,将社会服务优秀人才纳入人才支持计划和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给予重点培养和支持。

  四是强化青年教师基层一线实践锻炼。青年教师评聘高一级职称至少需半年以上基层实践经验;对青年教师参加社会服务团队申请推广专项,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

  五是健全以任务和绩效为核心的社会服务工作考评体系。完善推广型教授职称评聘办法,要求专职人员在社会服务一线工作时间平均每年不少于6个月,社会服务工作量原则上应占总工作量的60%及以上。

  六是鼓励综合试验站(研究院)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探索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有偿服务模式,科技人员可提取不高于总收益的30%用于提高科技人员的津贴收入。

  七是实行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社会津贴政策。专家社会服务的工作量按每天2个学时计算,凡承担学校社会服务任务的专家,除发放正常出差补贴外,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的专家分别给予第一天400元、300元的专家咨询费,第二天及以后的专家咨询费减半。

  八是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明确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贡献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70%。

  九是鼓励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3年内可保留校内人事关系,保留原聘专业技术职务,工龄连续计算,并与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定、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待遇。

  十是加强二级单位社会服务工作考核。每年下达横向项目经费任务目标并加强考核,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其中:超额完成20%以内的,奖励超额部分的5%;超额完成20%~40%的,奖励超额部分的8%;超额完成40%以上的,奖励超额部分的10%。

  (福建农林大学)

黎明职业大学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贡献水平

  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秉持“师生本位、文化育人、开放融通、创新发展”办学理念,契合“泉州模式”,服务“海丝先行”,取得显著成效,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一)“两个对接”落实服务宗旨。一是办学定位对接服务地方发展。对接“泉州制造2025”和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制定实施学校《章程》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二是专业群对接服务产业群。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泉州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材料化工、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文化传播与创意等8个专业群;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获泉州市专项资金1000万元,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领域工业机器人合作院校建设项目。

  (二)“三全育人”优化人才培养。实施教师“育人工作量”“学生导师团”等协同育人机制,以“文化品牌、创先争优、人本关怀、实践养成、文化推广”等“五个工程”为平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进行谋划,形成“师徒式”“传帮带”梯次指导模式。毕业生在闽就业创业比例超过90%,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7%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

  (三)“四个举措”深化开放融通。一是构建“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共赢长效机制。牵头组建石油化工、建筑行业等2个福建省职教行指委和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泉州市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二是打造校企合作发展共同体。与上汽通用汽车共建ASEP校企合作项目;与华阳电子、通海汽车、茂荣、纽仕达、安踏、九牧王等,通过“二元制”“校中厂”“厂中校”“招生即招工、投产即就业”等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发起中国职业大学(V9)联盟,在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黎大分校”,对口帮扶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是拓展教学实训资源。建设泉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牵头建设福建省“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四)“五个中心”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建设社会培训与鉴定中心。2016年开展38个工种6088 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举办123个班次21088人次社会培训。二是建设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推动16个创新平台和25支科研团队建设,2016年申请获得授权专利55件,技术服务收入1081.58万元。三是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海上丝绸之路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选派挂职干部服务泉州海丝申遗,承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和澳门福建同乡会“青年红色寻根之旅”等活动。四是建设决策研究与咨询中心。建立“黎大智库”,9项成果获省领导批示或省、市政府表彰。五是建设社区教育与科普中心。深入开展职教活动周、科普活动周、职业教育成果进社区、“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黎明职业大学)

  【各地动态】

永安市积极探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全力整改,巩固“国检”成果。每年按在编教师工资总额的 2.5%拨付培训经费,5年内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组织全市农村教学点和村完小114名教师参加为期三年的培训;构建“东西比翼、南北并进”城区初中教育格局,提升初中办学水平;开展建设“美丽温馨校园”活动,改善校容校貌;启动城区教师驻村教学体验活动,补齐农村短板。

  二是多管齐下,提升教育质量。依托高校优质资源深化“山海合作”,拟用4年时间培养600名中小学学科“种子教师”;实施初中教学质量“壮腰工程”,“会诊”薄弱学科;深化阅读教学改革,确定4所阅读示范试点校,加快“互联网+”图书馆建设;推广学校标准化管理模式,计划3年内85%的学校通过省级验收;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建设,实施“442”工作制度和“121”工作模式,争创“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

  三是攻坚克难,推进教育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营造乐教好学的“绿水青山”;注重师德文化培育,开展“五比五争当”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致力学校办学特色化,继续实施“一校一品”战略,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通过回购、改建、新建等方式进行城区教育资源整合,预计新增小学学位3000个、初中学位1800个。

  (永安市教育局)

泉港区五举措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一是推进中小学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建设。投资2.39亿元用于新建、扩建、重建8所学校,投资6100万元用于5所幼儿园建设。二是实施教育技术装备提标升级工程。投入1365万元,为全区薄弱学校配足配齐信息化等教学装备,推进4所学校运动场校园附属设施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区中学及中心小学宽带提速至100兆,充实区、校两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四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定人定向结对帮扶机制,开辟特困群体学生学前至高中阶段免费入学“绿色通道”。五是提高农村边远地区办学水平。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加强生活管理和卫生保健人员配备,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

  (泉港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