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与于老师的对话分为以下五篇。

第一篇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与就业“距离远一点“,

教育的日子要好过得多

记者:有人说中国基础教育“好得很”,有人说“糟得很”。如何理性认识中国基础教育,您认为其优势何在,症结何在?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向上滑动查看原文)

于漪:我就觉得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真的非常非常好的。之前的不说,就说解放以后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说质量是上乘的,在世界上也是上乘的。

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体量特别大,你跟人家几百万人口、几千万人口的国家不好比,我们的学生就两亿多,而我们本来的经济基础又是那么薄弱,刚刚解放的时候,用四个字形容,就是“一穷二白”。在那样一种情况下,能够办这样体量庞大的教育,取得很大的成就,很了不起。今天我们的义务教育普及到这样的程度,世所罕见。你想想我们偏僻的乡村,想想山沟沟里头,办教育是多么艰难。我们基础教育整个的状况,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初中,实际上大城市里高中相当程度也普及了,可谓“天下无双”。

而且,我们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超常规发展。要想想人家都发展多少年了。所以,我对我们基础教育的成绩一直都是心怀感激的,这是实实在在放在那里的成绩,不是谁能否定得了的。

为什么讲这个话呢?因为有的人总是讲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塌糊涂。不是这样的。你到学校去看一看,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学校,都是兢兢业业地想把学校办好。我走的学校比较多,他们真的都是想把学校办好。学校里大多数是中青年骨干,年纪大的教师已经很少了,因此中国的教育也是非常有希望的。从校长到教师到职工,真的是在为民族后代尽心尽力。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我们这支队伍,这些人》,提及一些人说中小学教师课外补课影响很坏。这个现象存在,今天好像成为众矢之的了,但一般是所谓名校的少数教师,大部分普通学校的教师很少课外补课。你不能因此把我们这支队伍给否定了,所有的队伍都会有一些不良问题。我觉得我们这支队伍总体上还是好的,真的是尽心尽力的。我曾经带一个乱班,早上6点钟出操,5点50分我就要在操场上等学生,这也是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工作写照。所以,我们整个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在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克勤克俭地教育下一代。

至于出现的问题,因为我们是在快速发展、跨越式进步的过程中,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些人对教育的看法缺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如果你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你的心态就很平衡,就会心平气和,就能够实事求是地肯定我们的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整个教师队伍是怎么把教育工作尽心尽力做好的。

有人总是看到人家的好,其实别人还有中的、差的呀。他们只看好的,差的是不看的。不讲别的,就说最近美国加州大火,你怎么跟我们比啊。一把火可以烧到这个样子,可以烧这么多天,真的是不能理解的。我说烧出了美国的真面目。我们国家也难免有一些天灾,但我们一有灾难马上就会全力以赴。这就是真正的“人民为中心”,这是了不起的。

其实,我们教育工作也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的教育在经费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到现在逐步改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我到上海的农村学校调研,每位教师只能分到两支粉笔,除了粉笔什么都没有,连个电话都没有。金山镇作为县政府所在地,16所学校只有半个操场、一个篮球架,教室是危房、旧房……当时,我们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搞教育的。

我为什么要回顾历史,就是要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不回顾历史,你就不知道我们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变革,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就。现在你再到当年那些学校去看看,往往是镇上最好的建筑。

当年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开会的时候我哭了。因为当时大家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大到位。我说教育是培养国家的后代啊,基础不打好,将来你要补,相当于衣服上打个补丁,你怎么去补都不行。所以说基础教育极其重要,基础打好了,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

回顾历史,我们的成绩是巨大的,不只是一些数字,这里面倾注着一代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他们倾心为老百姓培养下一代,才会有我们民族的兴旺发达。

现在我们的教育走得那么艰难,有许许多多发展中的问题。我觉得顶大的问题,还是思想认识问题。我们对教育的认识、理念是比较落后的,还不是考试这些表面上的问题。为什么呢?我们把教育这样一个育人的神圣使命与就业挂钩得太紧密。教育是一个神圣的使命,是为我们国家、民族培养后代,要一代胜过一代,这样才能实现我们老祖宗“世界大同”的理想。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我们的理念落后在哪里呢?在于教育就是为了就业。其实,就业和教育是两个范畴。我们的教育起点要好,要公平、公正,但是就业的状况与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业是有机遇的。社会环境总在发展变化,你看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法律系,昌盛得不得了,因为当时需要大量法官,但没有几年马上过剩了。就业是有机遇的,有环境的需要,而教育的使命是神圣的,是育人,是为我们国家、民族培养后代,把他们塑造得越来越好。

我们的教育起点要公平,整个教育过程要公平。现在与就业紧密挂钩,要求的就是结果公平——期望“我的孩子全部能上大学”“我的孩子全部能做大款”。这个观点是很落后的,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在21世纪现代社会的一个翻版。这种价值取向是有偏差的。

家长对教育有很高的期望值没有错,但是期望值的内涵是什么,是要有价值定位的。是期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为了在“某一点”超过别人?这是两回事。

教育只能力求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努力把每一个孩子培养好,但是我个人不能代表社会环境,无法解决他的就业问题,因为就业环境千变万化。说到底,我们教育的症结所在就是与就业直接挂钩。

考试是没有错的。考试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检测,检测学生在哪些方面还有什么不足,检测的目的是改进教和学,提升教育质量;另一个功能是选拔,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卓越人才。中国人讲“行行出状元”绝对没有错,各行各业都要有骨干、都要有脊梁骨,这样整个队伍才能发展,没有排头兵怎么能发展起来。

基础教育本来应该没有选拔性,现在却都要拼命“择校”,目的就是考上好的大学。老百姓有一个误解,以为高考招生改革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大学。什么叫选拔?选拔就是淘汰。国家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招生改革?是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选拔素质良好而且能够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发展、潜能发展更好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不是一改革就全部进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错把手段当目标,这是一个思想文化自觉的问题。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应试的终极目标是就业。有报道说,小学生给同学的毕业赠言是“希望你成为富豪(富婆)”“希望你成为百万富翁”,这还不是个别现象;我们过去的毕业赠言是“希望你成为科学家、解放军”。我注意到,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不少措施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但家长照样热衷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原因也在于这种认识上的错位。

其实,我觉得应该把有些事情“捅破”了。教育本来应该是“人的完成”,现在把“人的完成”忽略了,只看一个最终的“就业”结果,这是一种虚幻、想象的目标。这个最终的结果,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需要认真破解。学生课外补课真是不得了。许多名校的学生90%以上在外面补课,这怎么得了。那些聪明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力那么旺盛,却被关在培训机构里“消磨”掉了。名校选择了最优秀的学生,师资最好,还要搞什么课外补课的名堂。

思想指导行动,有什么思想一定有什么行动。思想的错位和短缺,导致行动的盲目。我们不难看到,很多补课行为都是很盲目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很坚定。我孙女上小学的时候,儿媳妇跟我说,人家都去补课,我们怎么办?我说你们要相信老师能够教育好孩子,到外面补课未必对孩子好。结果,别的孩子拼音字母都倒背如流了,我孙女还是零起点。但是坚持不补课,让她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很自主、很专注,小学就是要养好习惯。考高中的时候,孙女的语文全校第一名,就是靠自己。我从来不教她题目,只教她如何读书、写作。到现在研究生毕业了,孩子发展得很好。补课机构的那种“一课一练”,不是学问。

这个症结一定要“破”。要想明白教育到底要做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你把人育好,你还怕考试?教育部门的很多措施都没有错,但是执行起来“七折八扣”。为什么?因为执行者脑子里是一个落后的、不适合新时代要求的观念。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与就业“距离远一点”,教育的日子要好过得多。

第二篇

教育就是要彰显人内心的美德

记者:一直以来,您都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现在的学生面临着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复杂环境,以及升学就业的压力,您认为教育应该如何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向上滑动查看原文)

于漪:我之所以一直强调“精神成长”,是因为我们培养的孩子一定要身心健康,不管他做什么工作,他应该以这个工作为快乐、为幸福。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的、生理的。每个孩子生命力都很旺盛,做教师这么多年不难发现,小孩子每个月都是不一样的,大一个月小一个月差别很大。小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就那么一点点,到小学毕业时长高了;高一进来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比较矮,坐在第一排,一米五几,但到高三的时候,我要仰着头跟他说话,已经长到一米七几啦。人的可贵就在于,有这种我们看得到的生命力。

但是更难的是在于人的另一个世界——精神世界的成长、心灵的滋养和成长。古今中外,说到教育的本质都是讲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就是要彰显人内心的美德。人是进化来的,还有兽性的遗留。如果不加以教育,各种野蛮、疯狂的兽性就没有遏制。一个人求学的道路、人生的道路,是在“明明德”,是在彰显人内心的美德,要不断地自我修炼,以“止于至善”。教育是求真求善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很大篇幅讲教育。他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教育是从一个洞穴中把囚徒的灵魂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界。”他这个比喻很深刻。人在没有接触教育的时候是蒙昧的、昏暗的,就好像被关在一个洞里,教育就是把他的灵魂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

现在是21世纪,教育的本质没有变。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同辈、学生有的是残害者,有的被杀害。在他晚年,他领悟到将来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汤因比在与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作谈21世纪教育的时候说,教育不能停留在功利的阶段,我们教育的毛病就在于停留在浅层次的、功利的教育价值观上,人还应该有一种心灵的富有。

现在的家长不管有没有文化,都非常重视教育,因为他知道孩子不读书将来无法生活。所以教育不是没有功利,它必然有功利的一面。因为孩子接受教育,学到科学文化,他才有生存发展的本领,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教育价值观上,教育还有深层次的价值观,那就是人格的完善、情操的优美,还要掌握很强的科学技术能力。教育是要塑造一个完善人格、健康体魄的人, 孩子长大还要有建设祖国的真本领。

教育是对人的心灵的滋养,是精神世界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发展。因此,它的难度很大。它不像生产一个产品,你看得见,哪里不合格,你可以改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教师的任务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这谈的就是人精神世界的建设。

精神世界的建设属于高难度,因为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整体”缺乏清晰的认识,只看到了精神世界的某一个部分。科学文化当然属于精神世界,但又不完全是。精神世界是非常丰满的,教育说到底是人格的完善、情操的优美,要有文化素养,要有专业能力。现在,精神世界这个整体的一部分特别得到了重视,一部分又被忽视了,因此教育就存在“重术轻人”的缺陷。人的生存发展当然要有技能和本领,但是你为谁服务,你怎样服务,你工作到什么水平了,这不是技术能够解决的。

其实,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理性价值。我们的终极价值是培养人,是要培养中华民族的后代,炎黄子孙的后代。

中国的教育是非常讲究终极价值的,整个中国的教育文化讲究的就是“读书、做人”。中国的教育与“做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读书是要“明理”,是要清除愚昧、脱离愚昧,要明做人的道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文天祥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中国传统的教育里,一个人读书一定要“明理”。

这些年来,我们没有平衡好“道”与“术”的关系。我认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是给人打基础的。“生命之魂”是什么?一个是德性,一个是智性,而且就是靠平时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智性”要靠学习科学文化脱离愚昧,“德性”就是你要懂得做人的底线,懂得做人要区别于动物,有其根本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都在谈做人。儒家讲“仁而爱人”,就是你做人心中一定要有别人。季羡林先生说,什么是好人?遇到事情60%想到别人就是“好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好人”。何止60%,应该更多!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把你自己融入到人民当中,与人民成为一体,这样你就是“大好人”。

我们不排斥技术目标,但是技术目标是没有办法代替做人目标的。我们当然要学习科学文化,当然要有真本领,但是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滴灌”做人的道理。在孩子心中播撒知识的良种的同时,还要撒播做人的良知。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必须紧扣你的知识传授、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同时播撒做人的良知。而且,播撒做人的良知,讲大道理没有用。精神世界建设就是靠“水滴石穿”一点一点建设,真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果有这样一个精神世界的建设,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工作岗位在国内还是国外,走到哪里都有一颗爱国心,知道“这是你的祖国”,知道“根在哪里,走向何方”。

第三篇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连“中国心”都没有,

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

记者:您在多篇文章中谈到要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现代人,您认为中小学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人?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向上滑动查看原文)

于漪:我们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我说的“中国心”是什么意思呢?你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中国立场、世界视野。我们搞改革开放,但你的立场是“中国人”,你所有的考虑要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负责;同时必须是世界视野,我们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大战略。

之所以反复强调“中国心”,是因为有的人对中国文化太不认同了。一次,一位大学老师跟我交流,她说:“于老师,我没有办法说服我的学生,他只推崇西方文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用。”我说,这个学生既不了解中华文化,也不了解西方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人”的界定都不一样。在中国文化看来,“人”一撇一捺,互相支撑;17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对人的界定是,“人”是有理性思维、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动物。因此西方文化追求扩张,扩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取得最大的利益。荷兰与英国打了几百年,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我说我们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文化要有所认知,中国文化是很富有的,但是我们有些人“端着金钵讨饭吃”。这是我内心很大的忧虑。

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我们从小就应该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产生热爱,激发他的兴趣、减少他的负担。但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全是外国的,一些专家特别喜欢用国外教育的一些术语、名词来控制我们的学科,导致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一天到晚就是为了要评先进,要通过各种检查,还谈什么育人。

什么是教育?教育不是一些名词、术语、概念,而是要成就、发展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高等教育有选择性,基础教育无选择性,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几个“尖子生”有什么难?基础教育涉及整个国民素质,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我所有的想法,都是因为在现实中出现了问题,才会提出来。我为什么提文化自信、教育自信?因为我听一些报告,没有一句话说中国好。难道只有出国留学的人就好,不留学的就不好?一个人连祖国的意识都没有,那就糟糕了。一些民办的幼儿园、小学,为了吸引人,从小就要培养什么“国际人”“世界公民”。这样的乱象,是思想上的混乱。

作为人,你对母亲都没有情感,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高中毕业连一双袜子都没有洗过,这怎么行啊?如果一个人灵魂都没有,那么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啊?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连“中国心”都没有,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教育经费是老百姓的税收啊,老百姓的税收寄托着对下一代的希望啊!

人生只有单程票,是不可以回头的。因此,每一站、每一段都要进行教育,你都要对他的生命负责,就是要他身心健康发展。他在增长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要越来越懂得做人的道理,他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他的情感世界也越来越丰富。人都有情感世界,有亲情、友情、师生情,他才有乡情,才会有赤子情。所以我说,我们不能办没有灵魂的教育,要“滴灌生命之魂”。我们现在有意无意地在培养精神上残缺的人,一点事情都经不起,动不动就跳楼。我们不能培养“玻璃娃娃”。我当年的学生对我说:“于老师,当时只感觉您的课讲得很好,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想,其实顶好的是教会我们怎么做人。”

培养学生的“中国心”,不是我突然想出来的。那些推崇、向往西方文化的人,向往的是个人享乐。现在的教育难在什么地方?难在目标的树立和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与各种各样不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斗争。我们是在争夺后代。

西方的科学技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尤其一些科学的求真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们的一些价值观进来以后,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在“三片文化”下成长的,“三片”就是薯片、娱乐大片和芯片。不少家长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我奖励你吃肯德基。好莱坞大片进来以后,我们那些高雅的、革命的电影没有人看了。美国很厉害,《功夫熊猫》《花木兰》用的是你们国家的一些文化元素,但是宣传的是美国的价值观。“芯片文化”就是电脑、游戏机文化,现在是手机、互联网。孩子就成长在无处不在的“三片文化”氛围中,它不像军事、经济,你眼睛看得见。就好像一张纸掉到水里,你看不见,每个毛孔都渗透进去了,于无形之中,孩子就会向往这样的生活。

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们有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教育不能只看到知识世界,知识世界是重要的,但是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因此你对现代社会要很了解。孩子对于名牌如数家珍,我是讲不出来的。这需要教师引导、教育。心灵世界“追求什么”是了不得的。比如巧克力。一个小孩子到我这里,看到桌上的巧克力,他就说这是美国的巧克力。在这细小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追求什么。

我们对于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比如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任务等,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非常艰难。我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所有的课程都应渗透育人之道。教育是育人的,不是育分,不只是传授知识。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这做起来也很困难。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德智融合”。你在教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融合德行的教育,育德与育智二者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语文更是这样,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语文这个学科是直接指向人的,一定要把育人放在里面。实际上,所有的教学必须有教育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理科也是这样,定理、原理、发现和创造,其中都有人的科学精神。文科就更不要说了。你读《史记》,你就会知道司马迁有多么不容易,忍受那么大的侮辱,用生命把炎黄历史传承下来,这个不感动人吗?

我不是说实用不重要。当然要实用,但是实用与魂结合起来,才能打动学生。学生为什么厌学?就在于我们很多课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如果你的课能够触动他们的心灵,他们会终身受益。厌学是因为我们一直在用没有魂的东西操练学生。

现在的教育教学太技术化,应该真正树立育人的观点。人是第一,离开了人的培养,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技能技巧,都是不能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的。我不是说不要技能技巧,而是说我们“人”的观念太薄弱了。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我一辈子做教师,我知道这个负担很重,教师都是挑着千钧重担啊!你肩负的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重托。我把我的后代交给你,你要全心全意让他们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这个事业是非常神圣的。

第四篇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

记者:如何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人说,人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矛盾,您怎么看?如何培养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向上滑动查看原文)

于漪:我们现在太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的利益。教育是培养人,你的眼光一定要远一点,因为你要对学生负责。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

教育的效果几十年后可以看出来。10年、20年以后,还记得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教给他的做人道理,这就是对一个教师最高的奖赏,而不是学生得了100分。

我在《人民教育》发表过一篇文章《思念》,讲怎么转化一个调皮的、很有个性的女生,真的是使出浑身气力,非常不容易。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这个孩子社会发展、自我评价都很好。她写信给我:“感谢恩师当年悉心栽培,我不是一个乖小孩,多亏于老师看到我叛逆、傲慢背后隐藏的创造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感谢老师培养了我的写作和分析鉴赏能力。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超强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在她在多伦多大学教学、做科研,“我希望能培养下一代工程师、科学家,我希望我的学生比我更聪明、更有见识,您是我的榜样!对您最好的感谢,是把您这种精心教书育人的精神传给下一代。”她这次来看望我,就是来上海招生。她也提及,我们的学生成绩好,但动手创新能力欠缺,“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个孩子当年比别的孩子读书多,非常有个性,“很傲慢”,她是看不起别人的。我说:“你再有学问,也是沧海一粟。”她说:“于老师,当年碰到您,我真的很幸运。”我当时发现她特别喜欢科学,写青蛙解剖的说明文,写得非常好。我打印出来,让大家学习。她说:“于老师,我现在懂得多了,可以做老师了。”正好她两周前来上海,忙完工作,到家里来看望我,说了这些话。这就是对一个老师最高的奖励。

从这个故事可以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矛盾。为什么?全面发展是一个孩子的基本权利,教育孩子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为什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身心真正的健康发展。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合格公民、优秀公民,应该是身心全面发展的。德智美三者互相融合。一个人具有了审美情趣,会促使他道德高尚。德讲究的是真和善,没有德,这个善就是伪善,美就是假美,德是灵魂。德智美是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

德管人生的方向。教育就是引领孩子走一条健康的、有为的、有价值的人生之路,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教师是“四个引路人”。教师有“两个人生”,一个是自己的人生,你要走正道,你要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造福;与此同时,你还关系到孩子的发展,你要引领孩子走好人生的道路,你自己必须走好人生的道路。你在引领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的同时,你自己也获得了提升。你不断地增长知识、增长见识、增长能力,也就提升了精神的高度,所以你自己本身也提升了。教师的人生是一个“双重奏”,是互动的“教学相长”,不只是单方面的付出。你不断地从孩子成长中获得自我提升。

我非常重视体育,我带乱校、乱班,往往是从体育入手的。体育绝不只是体操课、体操技能。体育与德育一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心灵的健康成长,相当程度是靠体育的。当年我带一个普通学校,3年就带成全国先进。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副司长孟吉平带着6位同志在我们学校住了一个星期,想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那是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每天做广播操,我一定让学生每一个动作都做正确,既是锻炼身体,也是培养他们认真的习惯,真正要一丝不苟。学生一入校,体育教师第一个星期都是教广播操,立正就是立正,稍息就是稍息,一点都不能错。学校隔壁别的单位的同志对我说:“于老师,我们天天看你们的运动会。”他们把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视为运动会水平。全校20多个班级,要求做到“快、静、齐”,要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

实际上做广播操、排队伍、走得像样子,是在培养学生一种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认真的精神,“身心健康”也慢慢达成,孩子们精神面貌很快就不一样了。踢足球、打篮球,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是踢不好、打不好的。这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黄金年代,离不开风吹日晒,不能整天坐在教室里“刷题”。现在,许多小孩子包括年轻人骨质疏松,一碰就断掉了。所以我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在师范学校的时候,我就让全校学生长跑,一点一点地锻炼。个别学生还尿床,坚持长跑这点小毛病也好了。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我们真的要有全面培养的观念。你心中有学生,你就知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

我为什么重视劳动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奋斗的精神。今天的生活是革命前辈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我们不能躺在上面睡大觉,从小就要培养他们奋斗的精神。奋斗的精神不是说空话,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我们的学生全住宿,宿舍楼没有一个清洁工。所有宿舍,热水瓶摆放一条线,毛巾摆放一条线,被子叠放整齐……以此培养学生的规则、规矩意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做人有做人的规则,生活有生活的规则。我们中国人很多问题就出在规则意识太淡薄。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刚刚结束,校园里荒草丛生。我到同济大学用5元钱买来麦冬种子绿化校园,种花、种草、种树,我和全校师生一起干,每个学科组教师一块责任区。学生在校学习3年,养成了一种勤劳、自理的好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与别的学校毕业生不一样,用人单位总结了两大优点,一条是责任心强,一条是基本功好。每个学生写字都非常规范,文艺方面的本领也非常突出,一个班级就可以组织一台文艺晚会。当时人们称之为“二师现象”。

教育要有一种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那个时候,我们每周都有劳动课。刚刚入学时,学生不知道粮食怎么来的,食堂里抛米撒面现象很严重。

我的做法比较简单。我到厨房拿一个搪瓷脸盆,我让他们把扔掉的馒头一个一个捡回来。我说,我们学校不是培养“败家子”,你们小学时就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你们知道吗,一粒米要费七斤四两力气才出得来啊!你们拔点草、扫扫地,就觉得很吃力,你们知道一粒一粒粮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孩子们后来说,从来没有看到于老师这么激动。

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所有的工作要指向“人”。我并不是要“管头管脚”,我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有一年教师节,我请当年的毕业生来给现在的年轻教师讲课。有一个学生是上海市“十大班主任标兵”,她说我至今记得于老师当年要求的几个“一”:一个是“一身正气”,一个是“一手好字”,一个是“一身校服”,还有“一块抹布”,对我后来的工作影响特别大。

这几个“一”,都有当时的考虑。我是这么想的,社会上总会有一些歪风邪气,但教师必须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手好字”是因为你要给小学生上课,你的一笔一画就是榜样,榜样不是说而是做出来的。“一身校服”也是有缘由的。我们是师范学校,十六七岁的女生很漂亮,她们开始学着涂脂抹粉,学着穿时髦服装。

我在学校组织大讨论:当代师范生应该有怎样的形象。大讨论的效果是,我们学校的女生一律齐耳短发;服装方面,都是红领带、白衬衫,朴素大方。我说,明日教师,今日做起,明天做起就来不及了,我们“两代师表一起抓”。

我没有想到这个当年的毕业生还记得“一块抹布”。她说,我的教室比五星级宾馆还要干净,因为这得益于于老师当年对我们打扫卫生的严格要求。“于老师说,擦玻璃不能擦得花里胡哨,要擦得看不到玻璃才算好”。这些话我都不记得了,但学生记得。实际上,一件事情、一项工作,既然做就要做好,要注重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品质。教育的过程,身教重于言教。德智体美劳是互相促进的。他们劳动后才知道“艰辛”,不体验就不知道。我们学校当时是上海第一个“全国花园单位”。我注重环境育人,要让师生有一个“家园”的概念,有一个我自己在这里成长的精神家园的概念。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我们讲的“个性发展”与西方讲的“自由发展”是两个概念。美国教育文化两个关键词,一个民主,一个自由。我们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不一样,我们的文化与美国的文化不一样。美国文化是美国土著文化与英国殖民文化的结合,我们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文化。他们强调民主和自由,但实际上金钱成为民主、自由的通行证。

我们讲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把握,《中庸》讲“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不是夺取自然、征服自然,而是“赞天地之化育”。人通过认识天地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这个规律来做事情。两者的哲学思想以及境界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个性发展”不是无法无天,无法无天与我们的教育就冲突了。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特长和潜能。我们讲的“个性发展”,是根据一个孩子的特点把其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我们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统一的”就是“一个样子”,这是错误的。教育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教育出来的人仍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我打个比方。树木有苹果树、梨树、枇杷树,有松树、柏树,春天有杨柳,秋色老梧桐,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树种,栽培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要树木茁壮成长,一定要有阳光雨露。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把学生看成一个树种,全是松柏,将来全是参天大树。其实,一个人一个样,松柏是栋梁,杨柳也是装点江山的,它最早传递春天的消息。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装点江山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充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松树的特征,让苹果树的特征,让杨柳的特征,能够展现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分。

因此,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与此同时,教育不能过于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底线,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学生要能够获得更充分、更全面的个性发展。

第五篇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财富,

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

记者:现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不少教师对工作谈不上不负责任,但很难说“热爱”。您从事教师培养工作很多年,您也常说教师首先要有爱,关键是教师的深度觉醒。您认为,当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能让教师们深度觉醒,真正“热爱”教育工作?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向上滑动查看原文)

于漪:中国的教师队伍质量提升为什么难?体量大了,队伍就会纷繁复杂。总的来看,教师职前职后特别是职后教育,从思想上的重视到体制上的完善,再到目标的追寻,我们有很大的进展。

像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职后教育。以前教研队伍也没有这么庞大,全市一个学科一般只有一两个教研员。我们是自然生长。学校重视培养青年教师,我们就自己去发展。培养的方式就是让你去锻炼,做班主任,上课。现在教师体量很大,有地域的复杂性,学段的复杂性,新时代要求的复杂性,因此我们需要建构职后教育体系,提升空间很大。

职前教育去掉中师教育很可惜。当时中师选拔人,第一就是看思想,要“热爱儿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慢慢增长知识、提高学历。

职前教育的确有一些不足,恐怕还不只是课程实施方面。师范院校职前教育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程本身、学科本身,一个是专业教育。从学科专业知识来讲,师范院校比不上综合性大学,因为在相当程度上要学教育专业。

所以,职前教育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的学科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二者怎么和谐发展,一定要面向基础教育;另一个是专业思想问题,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听一个教育学报告就有专业思想了。一定要从世界视野、中国特色、中国土壤上认识中国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专业教育缺少了本土的土壤和新时代的路径,我们讲的“教育”就是一些枯燥的概念,缺少鲜活、生动的东西,那是不能感动人的。在这个方面是要下大功夫的。

你想,这么大的教育体量,怎么会没有一些经验教训呢?因此,高校眼睛要向下,既然要为基础教育服务,就不能高高在上,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教育,它的根是在中国,一定要培育自己的根,而外部的东西只能是用来借鉴的。你说芬兰教育好,你做得到吗?芬兰就几百万人口,中国仅上海就两三千万人口。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芬兰的小学教师全部研究生毕业,我们能做到吗?说话要站在地上说话,而不是站在空中说话。有些专家讲的一些话教师为什么不听?教师不反驳你,实际上心里有数。

我们的职前教育可以大有作为,要有真正的雄心壮志,要创中国的教育学。中国的师范教育从来都有光荣传统。中国的师范教育培养了多少革命者,我们的先进分子有很多是来自师范教育。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上是有责任感的,其中有不少优秀分子。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现在教师的自我发展、精神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太少了。教师要跟学生一起精神成长。教育不是一次完成,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你学历水平可能很高,不等于在岗位上很胜任,因为教育属于实践范畴。你要认识那么多的学生,既要进行班级教学,又要因材施教;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我觉得现在对教师统得太多。好处是保证了质量的基本稳定,弊病是优秀教师、卓越教师很难受。因为学生要讲个性发展,对教师也是一样的。教师从事教育,一些基本规则要做到,但是你要允许教师的特长、个性充分发展。我们教师的时间和空间是很逼仄的,都是一样的、统一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求教师先全部做。这简直是开玩笑,对教师缺乏基本的尊重。为了“求分”,假期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先要全部做好,只追求“分”而没有“人”了,这是不可以的。

教师为人师表,是有尊严的。有的时候要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非常难,但往往在无意间很细小的一些做法就伤害了自尊心。有人就会说,“我就是一个工具供你们使用,我不要发展了”。所以做校长特别要有人文关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财富,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市里、区里都有教师培训,这没有问题,但这些培训共性比较多,而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有一个把个性与具体工作联系起来的问题。

我做师范学校校长时,学校是中上的,生源也是中上的,教师也是中上的。我只管培养教师,其他我都放权。我一天到晚听课,我不看分数。要教出学生真本领,就得听教师的课。我听课不是说给你打几分,我目的很明确,是培养人。培养和使用都需要,但我培养超过使用,培养你有真本领。你的教育理念正确,你的教育本领强,孩子就受用。我听课,要看教师这个课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你为什么会有这个不足,要把它提高到理论高度;你可以怎么改进,要讲出一二三。因此,听课和评课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结合,是以活的学科教育学来培养教师成长。很多教师对我说:“于老师,我怕您来听课,又盼您来听课。您听一节课,我就成长一步。” 我不是特别优秀的人,但我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来培养。

学校语文组连我在内先后7位被评为特级教师。其中一位是唯一的书法特级教师。他语文教学水平一般,但他的硬笔书法很好,他的毛笔字不及硬笔。我对他说,你要走一条硬笔书法教育的道路。几十年坚持,他已成为书法家,教的学生也都写了一手端正、美观的字。有的教师普通话特别好,我就建议他在这个方面发展;有的审美特别好,就建议他从美育的角度来教语文。

培养教师也要因材施教。校长培养不出好教师,一大堆的桂冠、荣誉有什么用?教师是学校的四梁八柱啊,校长最大的本事就是培养好教师。教师培养好了,学生的素质就好。

提高教师质量,物质待遇也需要不断提高。

教师队伍的培养,我觉得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教师本身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需要有定力,所以我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因为你要培养学生做人,你自己首先要做人。我们要培养顶天立地的人,首先自己应该努力成为大写的人。“大”是什么意思?张开双手,拥抱世界,心中不能只有自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么可怕!

梁启超先生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中国文化是“君子之学”,要培养大丈夫。教师不仅要知道自己的责任,而且要行自己的责任。你是在孩子心中撒播阳光雨露,撒播知识的种子,因此“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你一辈子要这样做。什么叫高尚?心中有别人就是高尚,而不是一大堆什么概念。教师就是要有这种宽广的胸怀。

从教师自身来讲,还要有一个“自我修为”,一定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因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罗曼·罗兰说:“生命赋予了人一种责任,就是精神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是人的生命的一种责任,要把个人的生命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是教师,我想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但是教师更直接,因为教师要育人。

客观方面,不要把我们队伍里的负面东西无限扩大。人是有各种各样层次的,要多一点社会关怀,多一点人文关怀。教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们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

教师自己要有一种文化判断力,还要引领学生发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学校教育是在跟着社会的舆论、家庭的期望走。存在的不等于是合理的,社会舆论、家庭期待并不全是正确的,一定要择善而从,符合教育规律,我们要有定力做好。

教育必须是把大量正确的东西给孩子,所以我希望教师要有一点自主权。教师没有自主权,就会觉得“我是被动的工具”,这个很糟糕。

现在的教师缺乏两样东西,一是独立思考,二是学科知识,本领不扎实,都是“一课一练”培养出来的。基础教育与科学研究不是一回事,基础教育是整体的,不是分支的,它更重要的是“基础”,基础是要整体构架的,我们的教师最缺少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整体构架,这样他们就兜不转。

还有一点,就是花里胡哨的太多了。我始终认为,中国教育要有自己的主心骨。现在是以引进某一个“花头”为荣。今天一个“花头”,明天又一个“花头”,这是不行的,基础教育不是这么一个搞法。

一次,我到一所幼儿园,是一个大公司开办的,收费很高,全部引进加拿大的教学体系,叫什么“教学做合一”。我问园长,你知道我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家早就讲过“教学做合一”吗?她说“不知道”,她连陶行知都不知道。对这所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来说,加拿大就是“神明”。我不是说拒绝学外国,而是要知道,基础教育是给中国人打基础的,一定要有中国的根、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这个根和魂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你再考虑装点各种各样的枝节,再考虑一些具体教学方法拿来为我所用。

这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她是这样回应的……

我们的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做人教育的缺失。本来家庭教育最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做人的习惯、做人的良心、做人的行为,现在没有了。现在要的是分数,是要提前学习。我们的教育重一块、轻一块,不完整,因此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完整地按照教育方针做教育,这里面有多少“七折八扣”。

过去的教师做班主任,内心真的这么想:书记校长这么看重我,感觉光荣得不得了。现在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我这么累,要你这点钱干什么?”我觉得真的需要大力宣传,让我们的教师有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子,学习到中国人这些好的东西。当然,西方文化中对我们有价值的,我们也要学习。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特定时代背景和条件下产生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移植”,把别人的东西当作我们自己的,“我”自己就没有了。所以,希望中国教师多一点文化的氛围和气度。

一个人能不能气象万千,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的高度、情怀的广度以及文化的积淀。所谓理想,就是“心里有一盏明灯”。你没有理想,心里明灯都没有,你怎么做得好教育。我是中国人,我就讲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要有发言权,一定要有这个气度。思想一定要有“高度”,要有宽广的情怀,要把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都包容在里面。你一定要有“文化积淀”,你要有中国文化的根,然后世界文化中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这样你的工作才能气象万千,就能真正“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