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新华网重庆教育频道5月11日电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探索面向未来教育新形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昨日,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教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江北区玉带山小学召开。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徐辉任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新华网发(范成成 摄)

    会上,选举产生了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10人、常务理事37人、理事成员76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徐辉任理事长。

    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玉带山小学与璧山中学依据本校的未来教育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玉带山小学校长邹红分享经验。新华网发(范成成 摄)

    “未来教育要培养孩子具备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改变世界的创造力、让世界更美好智慧的爱、勇于开拓的行动力和协同发展的合作力。”玉带山小学校长邹红介绍,学校秉承“走向世界第一站”办学理念、“培养创造未来中国的学习者”的育人目标,根据学习者探索世界的路径,以“世界”为课程,以“重庆”为教室,为学习者量身定制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努力探索信息化2.0时代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力求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关系的改善、学习兴趣的提高。

    邹红表示,未来的教育,不光培养学生和智能时代匹配的能力,还需要培养与智能机器人有区别的核心能力,如创造力、合作力、批判性思维等,促进学习者在所处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幸福、和谐的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璧山中学分享智慧校园建设。新华网发(范成成 摄)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中,璧山中学建立了智慧教育生态圈,将大数据、学生发展、课堂变革有机结合,形成了学习方式更灵活、课堂知识容量大、教学反馈更及时、课堂教学更高效、课外辅导更方便、家校互通更快捷的智慧校园特色。

    “从2017年9月开始,学校160余个教学班,共计8000余人进行平板智慧教学。全校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为100%。”璧山中学教科室主任汪飞表示,智慧课堂的搭建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助推师生成长,也让校园管理更加精细与便捷。汪飞指出,技术在为教育松绑的同时,也在向课堂发起挑战,学生和教师将趋于平等,获取知识将不是难题,而如何分析、厘清和有效运用知识才是研究的重点。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作《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专题报告。新华网发(范成成 摄)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作《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专题报告,褚宏启表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六大核心素养的人,其中,要重点培养两大“超级素养”——合作与创新,让孩子拥有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同时,基础教育现代化要聚焦到关键问题,即如何培养人,努力实现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师队伍、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的7个现代化。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讲话。新华网发(范成成 摄)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表示,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的成立对重庆的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都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指出未来教育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的校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规模化的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等。

    钟燕表示,要充分发挥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的作用,各学校扎实有效地开展市教育学会的委托课题、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课题,及时发掘有研究时效和推广价值的课题成果,加快培育有前瞻性、实践创新性和有辐射带动的优秀学术成果。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同学们展示3D打印机。新华网发(胡念 摄)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同学展示智能车。新华网发(胡念 摄)

推进教育现代化 探索未来教育 重庆市教育学会未来教育研究分会成立

参会教师体会趣味折纸。新华网发(胡念 摄)

    活动当天,玉带山小学还进行了“未来教育第一站”展示活动,同学们实践的“十元钱千分爱”、创意3D打印机、互动交感机器人体验体现了玉带山学子丰富的创造力和合作力,跨空间同步实景课《轻轨出行路线设计》与数字音乐编程《我把重庆轻轨夸》展现了学校对未来教育课程形态的积极探索。(范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