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评论:商家用大数据“杀熟”,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原标题:商家用大数据“杀熟”,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评论:商家用大数据“杀熟”,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科技日报报道,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于是大数据不光彩的一面就这样被揭开。而利用大数据“杀熟”,在行业内肯定早已不是秘密。

坦白说,这事并不值得意外。俗语说,买的没有卖的精,看人下菜碟一直是商业世界的常态。比如我们出门旅游时,一开口就会暴露自己外地人的身份,黑心商家就可以趁虚而入。口音就是一种数据。只不过在大数据时代,“奸商”是用代码和算法对付你的,“杀熟”可以批量进行了。

其实,消费者对大数据概念的附和,本就有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色彩。一些大公司投入巨资研发大数据技术,也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掌握你的消费习惯,就是为了从你身上挣更多钱。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那么就是双赢的。但双赢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

这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缺陷:非对称,不透明。

评论:商家用大数据“杀熟”,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互联网诞生之初,被视为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利器,但随着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去中心化成了幻想。现在的景象是,一批科技公司掌握了亿万人的数据,这些数据无所不包,但外界对它们保存、使用数据的方式却几乎一无所知。

我们在一次次被动地勾选“我同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一切特征、习惯、历史都免费让渡了出去。在这些公司面前,我们都是透明人。

如果说自己贡献的免费数据帮助科技公司训练算法,大部分人还不介意。但是自己的数据被用来对付自己,这就太不公平了。在传统商业世界里,店家还会给熟客打折优惠,手握大数据武器的现代商家却玩起“杀熟”把戏,不能不说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从根本上讲,觉醒的用户们理应团结起来,从大公司那里拿回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不过,消费者人数虽多,但却极其分散,对他们进行说服、动员的成本太高。一方集中而多金,一方分散却每个人的利益较小,博弈结果显然利于前者。

当下我们可以做的,或许只有呼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一下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定价方式,是否存在现行法律意义上的不公平。无论怎样这是一个教训,新技术不必然意味着美好,还可以意味着新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