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我们的旗帜》中,来自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莫雪霈体验“中国好人”谭里和的工作和生活。视频来源:湖南电视台
“记者这个职业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种情结”
谭里和考了三次大学。因为腿有残疾,每次考上,都被拒之门外。
第三次,父亲绝望了:“安心回家吧,你没有读大学的命。”
谭里和不信命。2001年那个酷热的夏天,他独自在长沙街头奔走,为自己争取机会。在最绝望的时候,来自新闻媒体的呼吁为他点燃了希望。2001年9月,谭里和终于走进湖南中医学院,圆了大学梦。
“从那时候起,记者这个职业就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种情结。”谭里和说。
因为这个情结,大学毕业后,谭里和弃医从文,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
不久后,谭里和到今日女报应聘,同样因为残疾,两次被拒。
谭里和 图片来源:华声在线
第二次,谭里和把今日女报社社长堵在办公楼下:“希望报社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和其他记者一起试用,如果到时候觉得我不行,你们再淘汰我,我那时候会心服口服。”
谭里和的这股子“钻”劲打动了社长。最终,他被今日女报破格录取。当年,他采写的独家报道《他带领湘大百余贫困学子突围》引起巨大反响,将受访者杨怀保推上当年“感动中国人物”榜单。
谭里和坐在电脑前。图片来源:红网
“每一根拐杖都有感人的故事”
谭里和家的阳台上,放着一排排拐杖,都是采访中用坏的,舍不得扔掉。
“每一根拐杖都有感人的故事。”谭里和告诉记者,自己大学五年才用了4根拐杖,参加工作后,已经用坏了将近四十根拐杖。
在追求新闻事业的途中,谭里和付出的努力是别人的几倍。有一回,谭里和在衡东县采访,拐杖坏了,他摔倒在地。无奈之下,他只好给长沙的妻子打电话求助。
尽管自己行动不便,但谭里和却最喜欢往偏远地方跑。他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被人们忽略的弱势群体。
几年前的一个寒冬,谭里和一个人到古丈县采访。要去的村子里不通公路,他喊了一辆摩的进山。半路上,摩的司机嫌路太难走,把他丢在路边跑了。
最后,拄着拐杖的他,在村民的帮助下,用了四五个小时“爬”完了剩下的路程。随后在村里的采访,因为出门就要爬山,谭里和只能在两位村民的全程陪同下完成。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谭里和依然坚持在村里蹲点采访几天,完成了一篇详尽的调查报道。
事后,谭里和还挺乐观地自嘲:“别人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的新闻是‘爬’出来的。”
谭里和(左)采访洞庭湖渔民。图片来源:红网
“我的新闻理念就是扎根基层”
“一直以来,我的新闻理念就是扎根基层。”十几年新闻生涯,谭里和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有一次,谭里和去洞庭湖采访一群特殊渔民。因为历史原因,这些渔民几代人没有户口,被称为“天吊户”。渔民的船,被困在洞庭湖一望无际的淤泥里,步行、坐车、乘船都无法抵达。最后,谭里和找来犁田机开路,拖着小木船在淤泥中爬行,用了两三个小时才抵达渔民家中。
为了做好这个报道,谭里和在船上和渔民们一起生活了三天两夜,采访完之后又连夜把稿子写好。渔船上寒湿侵袭,回到家两天后,他残疾的右腿都没有恢复知觉。
令他欣慰的是,报道引起了省领导的重视。这年春节,渔民们终于拿到了户口本。
谭里和(右)采访洞庭湖渔民。图片来源:红网
不但妙手著文章,更有铁肩担道义。
还有一次,谭里和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调查娄底市一个山区上百名“越南新娘”集体失踪事件。报道刊发后,引起公安部重视。因为触犯了犯罪团伙利益,谭里和接连收到恐吓短信:“听说你只有一条腿,把你的这一条腿打断,你就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了。”
谭里和的妻子看到短信后,坚持了两个月在报社楼下等他下夜班。妻子勇敢地对他说:“如果真的有人伤害你,至少还有我在你身边给你喊救命啊。”
即便如此,谭里和从未退缩过。
这些经历,只是谭里和十几年在基层采访的一个缩影。14年来,他撑着拐杖,足迹遍布三湘四水。湖南省的122个县市区,他几乎全部都跑到了,写下数百篇深度报道。很多人的命运因为他的关注而得到改变,而他自强不息、默默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很多人。
谭里和说,当看到一个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他的报道而改变命运,他觉得,自己残缺的人生有了一种特殊的完美。
(中国文明网综合红网、湖南文明网报道 责任编辑 陶恒)
快评
谭里和以坚韧不屈的意志躬行大地,从未停下追求梦想的脚步。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基层百姓的生活。同时,他的故事也是践行“四力”的很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