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千张图片展现古都风貌变迁

千张图片展现古都风貌变迁

 

昨天,观众在北京市方志馆认真欣赏北京历史街景照片长卷。

本报记者 邓伟摄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当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越变越美的是街巷风貌,亘古不变的是古都文脉。从过去的旧城改造到街巷整治,再到如今的古都街区更新,一条条街巷胡同记录着北京城的日新月异。从昨天起到10月25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与市方志馆联合举办“古都新韵——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街巷胡同风貌展”,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

街景图集复现老北京

从建国门到复兴门、从金融街到中央商务区,在同样位置拍摄下的不同年代的街景,生动再现了古都北京的城市发展史。

一进展厅,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长安街的立面街景照片。“从上至下,大家看到的这四幅立面长卷分别是2010年长安街的新貌,1953年西单到府右街路北的街景和1955年长安街拓宽改造后西单至东单路北、路南的街景。”在市城建档案馆声像室主任、研究馆员王炜的指引下,观众从珍贵的老照片中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有轨电车的交通亭、洗染工厂、国营电器零售店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设施。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四北大街、崇文门内大街、新街口南大街的街景影集皆是首次展出。1990年冬至1991年春,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把城区50条主要街道的街景连续地拍摄下来,编辑成册,形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由一张张照片拼接而成的长卷无声讲述着街巷故事。穿着军大衣的售货员、随处可见的“二八”自行车……老北京人能在这里找回当年的回忆,年轻人可以在这里了解到曾经的北京。

展示百街千巷整治成果

从鲜鱼口美食街东头儿出来往东走,溜达十几分钟,就到了草厂三条至十条的地界。这里是北京保存最好、最完整的重点风貌保护区之一。青砖灰瓦,充满老北京胡同典型的古朴韵味,木制灯杆唤起童年回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旧脏乱的景象,架空线密如蛛网遮住蓝天。

“今年是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专项行动的收官之年,将对核心区739条背街小巷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并计划于国庆节前完成全部整治工程建设工作。”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张斌介绍,这次的展览就集中展示了核心区街巷整治成果,包含新旧对比照片100余张。

经过修整后,西总布胡同实现了车辆单行禁停,增设了多处口袋花园;沙滩后街露出美丽天际线……修补墙面、架空线入地、空调室外机加罩,随着一项项工作的推进,静胡同重现,慢生活回归。在一张张照片中,既可以看到上世纪50年代的胡同旧貌,也可以看到改造前后的清晰对比。

展览与讲座同步举办

此次展览是市城建档案馆对社会公众展出声像档案数量较多的一次。展出面积约400平方米,展出图片千余张,多数为首次展出。

张斌介绍,在展览期间,借助方志馆“京华讲坛”,主办方邀请了多位专家举办名城保护、街区更新的知识讲座。此外,主办方还将邀请责任规划师与市民交流,面对面宣讲“老胡同新生活”的理念。

这次展览中,还有本报“旧京图说”栏目挖掘提供的12张老北京照片,内容资料珍贵丰富。照片中展示了民国年间的前门大街,有轨电车、黄包车、自行车、行人交织在一起;观众还可一睹尚未拆除的地安门和空中拍摄的西什库教堂周边等图景。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东三环市方志馆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