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食品輿情:袁隆平團隊海水稻獲贊18元烤鴨品質堪憂

原標題:食品輿情:袁隆平團隊海水稻獲贊 18元烤鴨品質堪憂

  近期,袁隆平所帶領的海水稻團隊在迪拜沙漠中成功種植水稻,獲得輿論高度好評。“18元一隻烤鴨調查”在網絡流傳甚廣,食品安全問題引發公眾焦慮。牽動業界神經的“王老吉”商標糾紛案一審判決落錘,加多寶被判賠償廣藥14億,創下兩家企業糾紛中最高的賠償紀錄。

  沙漠海水稻階段性成功 中國農業科技獲得盛譽

  近日,袁隆平所帶領的海水稻團隊在迪拜沙漠中成功種植水稻,最高畝產超500公斤,得到輿論高度關注和一致好評。據媒體介紹,袁隆平院士所帶領的團隊研發的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在海邊灘涂等鹽鹼地生長的特殊水稻,海邊灘涂是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裡。海水稻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但其生長地並非海水或海裡。

  輿論觀點:主流媒體盛贊創舉 廣大網民致敬袁老

  主流媒體對海水稻的成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創新的“世界波”是溫暖的,造福於全世界,也迎來了國際贊譽。文章稱,袁隆平院士所帶領的海水稻團隊在迪拜熱帶沙漠成功實驗種植水稻,是中國的水稻奇跡,這樣的技術讓“荒漠變綠洲”,“整個阿拉伯世界都將目光投向中國這一技術”,“這將有助於改善沙漠生態,提升地區糧食產量”。新華社指出,海水稻的成功種植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球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在全球尚屬首次。

  海水稻階段性種植成功的消息也牽動著廣大網友的興奮神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在7月底又登上了熱搜。網民激動地表示,“袁隆平真的配得上諾貝爾和平獎”“這真是人類福音”“隻有袁隆平能說我胖,因為我吃他家大米了”,微博上關於袁隆平和海水稻點贊聲不絕於耳。

  輿情點評:“名人效應”大於科學判斷 科研工作需要更多關注

  輿論給予袁隆平團隊和海水稻的“一邊倒”式的好評,體現出公眾對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認同和民族自豪感。但近期關於海水稻的新聞存在夸張報道和有失偏頗的問題,容易形成錯誤認知。例如,就有媒體這樣寫道:“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對於這樣的表述,《新華日報》就表示,隻求吸“睛”不求科學,把模擬種植和大田種植、小試和中試混淆,把最理想情況下數十年之后可能達成的“養活8000萬人”描述成立等可取的前景,表述欠缺嚴謹,缺乏基本的科學常識,違背科普類報道的本質。

  雖然“海水稻”成果的含金量、袁隆平院士的個人貢獻和人品都值得稱頌,但在海水稻方面還有眾多成果卓著的專家或團隊,媒體卻鮮少提及。大部分的報道強調“名人效應”而缺少科學判斷,對其他科研工作者缺乏足夠的關注和尊重,如何尋求平衡性報道值得反思。

  網傳烤鴨18元一隻 食品安全疑慮重重

  7月23日,澎湃新聞微博賬號發表了一篇題為“18元一隻烤鴨調查:烏鎮養殖場約30天出欄,鴨毛都沒長全”的微博,並相繼被多家媒體轉載。無獨有偶,安徽合肥也被爆出菜場的烤鴨僅賣18元/隻,據養殖戶介紹,養鴨差不多僅需30天左右,不讓鴨子毛長全即可出售,養殖戶稱自己不吃這種鴨。

  輿論觀點:低價烤鴨難獲信任 專家解釋不必恐慌

  18元烤鴨有三大敏感問題:一是這些鴨子是如何飼養的?從媒體暗訪報道來看,養殖戶為追求生長速度會給鴨子藥補,養鴨差不多僅需30天左右。二是這些烤鴨是如何流入市場的?這個問題在報道中沒有得到權威的解答。三是烤鴨的食用是否安全?關於這個問題沒有官方出面解釋,但有專家表示,媒體報道的18元烤鴨是為了滿足大眾快餐式消費方式而生產的肉鴨產品。這類肉鴨產品多為櫻桃谷鴨,飼養周期一般在30-32天。

  專家認為,從生產成本和利潤來看,按目前的市場價格測算,18元1隻的烤鴨,養殖場戶、屠宰加工企業、商家,仍然有一定的利潤。“從生物發育學、遺傳學、育種學、飼養學以及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肉鴨30日齡左右出欄,其產品風險可控,質量安全,不論是農戶或養殖場、屠宰加工廠以及食品加工銷售均可以從肉鴨產業鏈中受益。”雖然有專家為低價烤鴨正名,但仍難以打消消費者的顧慮。

  輿情點評:疑點重重難以服眾 食品安全監管缺乏細節打磨

  雖然有專家通過成本計算和細節分析認可了“18元烤鴨”的可能性和安全性,但仍無法徹底打消公眾對這種低價鴨食品安全的顧慮。速成鴨確實存在,低價也未必等同於食品不安全。但輿論也提出種種疑問:既然速成鴨也是安全的,為何養殖戶不敢吃自己養的肉鴨?肉鴨應該通過哪些科學的檢測?誰能給消費者一個明確的說法?消費者應該相信誰?迄今為止,關於18元烤鴨仍沒有得到來自官方令人信服的解釋,公眾不安情緒未得到有效緩解。

  中國網財經頻道指出,18元一隻烤鴨的現象,症結不在低價,而在於低價鴨的生產過程合不合理、規不規范。所以,若把問題的板子打在養殖者和銷售者的身上,那顯現出來的只是“無力感”。而真正的痛點,其實在食品監管層面,這才是板子最應該打的地方。低價烤鴨折射出來的是食品監管在細節層面的問題,以及其自身規范化和體系化的現實缺失。

  加多寶被判賠廣藥14億 商標大戰未成定局

  近日,隨著廣東省高院就“王老吉”商標法律糾紛案做出一審判決,王老吉和加多寶這場曠日持久的涼茶大戰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7月27日,白雲山發布公告稱:廣東省高院在關於“王老吉”商標法律糾紛案件的一審判決中判處加多寶賠償廣藥集團14.41億元。這一金額創下了加多寶與王老吉諸多商業糾紛中最高的賠償紀錄。

  輿論觀點:巨額索賠引業界關注 商標大戰並未一錘定音

  事實上,該案之所以引起業界巨大關注,與高達29億元的索賠額不無關系。如今,這一中國知識產權領域最大的侵權索賠案件終於有了一審結果,比當時要求的29億元賠償金少了一半,但14.41億元的賠償金額仍創下了加多寶與王老吉諸多商業糾紛中最高的賠償紀錄。

  媒體梳理這場曠日持久的“王老吉”商標之爭發現,案件歷時7年之久。王老吉與加多寶,從1993年以“商標租借”的“相愛”到2011年以“商標侵權”的“相殺”,這十八年的“恩情”因王老吉的這一商標侵權案訴訟而化為泡影。雖然一審以加多寶敗訴暫告一段落,但隨后加多寶在官微上進行了回應,稱:加多寶不服該一審判決,並立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該一審判決不會生效。也就是說這次的商標侵權案恐怕還不是廣藥集團最終的“勝利”。

  輿情點評:輿論追蹤涼茶大戰 常年糾紛彼此受損

  除了正式戰場上的價格戰、渠道的爭奪、打官司,在公關營銷層面,加多寶和王老吉在輿論上也一直沒閑著,曾試圖利用輿論導向來壓制對手。其中較為著名的發生在2013年3月,加多寶集團通過一封呼吁社會關注的聲明,打出“悲情牌”,質疑廣藥方面對其提出的10億索賠,強化了自身民營企業與廣藥國企身份的懸殊,該微博當時獲得了7萬多轉發。這一策略在當時是奏效的。當公眾事件發生時,公眾和輿論傾向於支持看上去較為弱勢的一方。

  但加多寶和王老吉之間長年累月的“互撕”,給整個行業都帶來了傷害。即便是在某一段時間內能夠暫時分出勝負,但從長期來看卻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商業競爭中,巧用輿論導向能為企業贏得一定的話語權,但如果把輿論導向作為壓制競爭對手獲取用戶信任的工具,隻想著講故事博同情,最終可能陷入兩敗俱傷的境地,甚至還會影響整個行業在用戶心中的認知形象。加多寶和王老吉的商標之爭,最終還要以法律裁決為依據。

(責編:翟晨曦、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