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经济回暖 大宗商品焕发生机

  1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3.7%,相较2017年10月份的预测高出0.1个百分点,比2016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IMF认为,此轮全球经济增长基础广泛,特别是欧洲和亚洲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显著增长。

  2017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先跌后涨的走势。2017年上半年,大宗商品整体在延续了2016年强势反弹的趋势并达到年内高点后,受国际油价拖累开始阶段性震荡下行。CRB商品期货价格指数2017年1月下旬达到195.14的高点后大幅下挫,到2017年6月下旬累计下跌幅度达到14.6%。此后,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截至2017年年底,RJ/CRB商品期货价格指数为193.83,完全收复了失地。

  近期一系列数据显示,全球经济七年来首次出现“同步复苏”,以PMI为例,中国、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同时扩张。全球经济同步复苏,从宏观层面来看对部分大宗商品需求端提供支撑,而供需的边际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更为明显。

  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速缓慢,但整体向好,货币政策虽然有从紧迹象,但总体上仍然非常宽松,财政政策同样较为宽松。美国经济仍然稳固,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消费回升、制造业持续扩张。欧洲经济温和复苏,失业率持续下滑,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CPI依然低于2%,货币及财政政策的扩张是过去几年欧洲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

  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较为乐观,巴西和俄罗斯两大经济体在2017年走出衰退,南非经济略有好转,我国和印度经济相对强劲。

  我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回升成为支持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2017年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刷新历史纪录。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产能有所下降、环保要求越发严格和金融去杠杆化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国却保持了对原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

  具体来看,我国2017年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我国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国进口原油在2017年平均每天增长10%,达到843万桶/日。

  我国2017年铁矿石进口量上升5%,达到10.75亿吨,我国的钢铁需求量占全球海运矿石出货量的2/3,产量占世界供应量的一半,而钢铁厂的产量在国内仍保持较高水平。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爆炸使人口更加丰富,生活水平提高,刺激肉类消费。全国大豆进口量也大大超过其他国家,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截至2017年9月底的十二个月内,我国的油脂进口量跃升近14%,达到创纪录的9700万吨。

  此外,美元在2017年的疲弱也让大宗商品价格受益匪浅。美国2017年以减税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刺激为核心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但这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尚未产生实际效果,加之通胀持续低迷,市场怀疑美联储加息力度,导致2017年3月开始美元持续走弱。

  美联储在2017年9月公布缩表计划,而一向对量化宽松政策持有激进态度的日本央行也开始改变无下限宽松政策的立场。此外,亚太区域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因此,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但全球货币政策的变化,使得美元升值压力大为减轻。美元指数从2017年3月103.28的高点一路下行到91.33的低点。美元走弱,带动以美元价格标价的能源、基本金属和贵金属价格迎来基本面之外的支撑。

  2017年以来,全球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格局不变,大宗商品金融特性凸显,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最值得关注的是被称为“商品之王”的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其他商品价格的跟随上扬。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原油价格在2017年年初为每桶54美元左右,2017年6月一度跌至每桶43美元的水平,但此后触底反弹,到年末已经回升至每桶60美元的水平。OPEC减产效果明显与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长成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2017年1月起,OPEC减产协议进入到实施阶段,各成员国减产执行率基本达到80%以上,同时在5月底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主要产油国同意将减产协议

  延长至2018年3月。根据OPEC的数据,OPEC原油产量的下降主要来自于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家,而拥有减产豁免权的尼日利亚和利比亚原油产量不降反增,伊朗原油产量也有一定增幅。此外,由于OPEC产油国持续减产,2017年OPEC剩余产能维持在200万桶/日左右,较2016年年底增加100万桶/日左右。

  沙特作为OPEC最大的产油国在2017年严格执行减产计划,2017年前十一个月原油产量基本维持在1000万桶/日左右,显著低于此前两年的水平。由于地缘冲突减弱,尼日利亚和利比亚原油产量在2017年持续恢复,下半年两国原油产量均升至2016年同期水平之上。

  大宗商品的回暖也令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BDI)震荡走高,2016年年底BDI指数报收于961点,随着大宗商品贸易的活跃,以及经过2016年的探底和大规模拆船之后,全球运力过剩问题有所改善。到2017年12月初,BDI指数升过1700点,12月11日达到1743点,是自2014年年初以来该指数的最高点位。

  但是考虑到2018年是大规模的新船交付浪潮升起之际,根据预定计划的新船交付量149万标准箱和拆船箱量预期35万标准箱来看,2018年全球航运集装箱运载量将增长5.6%。BDI指数在达到1743点的高位后大幅回调,到2017年年底报收于1366点,但较年初的961点仍然大涨42.14%。

  撰文/刘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