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经济学为何更看好印度经济发展?
无论按照哪一种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印度都应该比中国经济发达,因为印度具有以下一些西方流行经济学理论特别强调的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特征:
1.政治上是普选民主制度,历史上长期采用的是英国人帮助建立的法律体制;
2.私有产权保护比中国完善和彻底;
3.作为英国以前的殖民地,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
4.独立建国时间更长(1947 年);
5.语言优势(英语是印度官方正式语言,是第二母语)
6.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更多的年轻人口;
7.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人士更多,对国内经济政策影响更大;
8.具备非常好的地缘政治优势,独立以后很少受到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9.大统一的专制传统文化比中国更弱。
具体说来,印度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多样、资源丰富的南亚国家。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和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协同工作,形成了对文化和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的季风区。
在北方,莫卧儿帝国的地标包括德里的红堡建筑群和巨大的贾马清真寺,再加上阿格拉标志性的泰姬陵陵墓。印度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朝圣者在瓦拉纳西的恒河里沐浴,瑞诗凯诗是瑜伽中心和喜马拉雅登山与徒步旅行的基地。
喜马拉雅山作为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山脉,阻止了青藏高原和北亚中亚地区的寒冷的大风的涌入,使得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保持温暖,即使在冬天也只有温和寒冷,印度平均降雨量丰富,特别适合农业和人类活动,因此印度的文化底蕴深厚,其灿烂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印度地形图(图/谷歌(1094.8, 5.28, 0.48%)地球)印度目前的人口已经超过13亿,与中国比肩,而且更加年轻,出生率更高,很快就会领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印度还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耕地大国。尽管印度的国土总面积仅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却比中国大得多,多出54%。
印度在独立建国以后立即实行了普选民主制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精英阶层大多都会英语,而且英语是印度的法定官方语言。在中国一个学生需要花中学和大学一半以上的时间才能学好英语,而多数印度大学生从出生时就开始讲英语。
英国在19世纪帮助印度建设了亚洲最为发达的铁路运输系统,比中国清朝、民国、毛泽东时期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末期的基础设施要发达很多,长期领先中国。
印度在西方留学的精英人士比中国人成功,在美国和英国有比华人多得多的医生和律师。以经济学科为例:印度海外经济学家远比华人海外经济学家更为出名,而且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没有。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和贸易理论方面,在美国出名的印度经济学家不可计数,他们中间的出色人物没有任何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出国的华人经济学家能够相比。
印度的劳动力充沛而廉价。印度2014年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0.92美元,中国是3.52美元,比印度劳动力成本高4倍多,目前应该达到印度的5倍有余。
印度的金融体制比中国自由,股市比中国健全。印度资本市场在美国看起来可能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但经过仔细检查你会发现,你期望从任何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获得的东西印度都有。
印度的孟买证券交易所(BSE)自1875年以来就一直存在,而国家证券交易所(NSE)成立于1992年,1994年开始交易。这两个交易所都遵循同样的交易机制、交易时间、结算程序等等。几乎所有印度的重要公司都在交易所上市。两家交易所竞争订单流程导致成本降低,市场效率和创新。套利者的存在使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波动。印度股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允许外国投资。外国机构投资者及其子账户可以直接投资于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任何股票。
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而且可以任意在市场上买卖。印度没有户口制度,新德里和孟买的巨大贫民窟就是证明。因此在印度,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三大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的自由流动性远大于中国。
印度也没有中国那么多的国企,比如2003年印度国企销售总额占GDP的16%,中国占GDP的45%。印度政府对经济介入的程度远比中国小得多。
因此,按照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印度几乎在一切方面(包括制度、资源、后发优势和国际外交空间)具有比中国更好的发展经济的必要充分条件。西方人尤其认为印度的民主、法制、私有产权保护所带来的绝对制度优势,是中国望尘莫及的。在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看来,这个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前提、保障甚至充分必要条件。因此难怪所有西方经济学家和西方政客都从来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不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
二、辩驳部分中国学者关于中印经济发展的看法
很多中国学者也是这样看的。有观点认为,中国因为没有被殖民,因此制度和文化都极其落后,所以造成经济和科技落后,从而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依靠西方对中国殖民至少300年以上才能够成功。然而中国在独立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没有被西方殖民统治的情况下,迅速从一个人均收入只有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三分之一的农业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头号制造业大国。
相比之下,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的“高低两大板块”理论更有说服力,但是仍然不全面。
周其仁教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之所以发展很快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前十分贫穷,劳动力十分廉价,而西方十分富裕,劳动力十分昂贵;这样形成的两大板块互补,具有强大的势能和落差。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打开国门与西方接轨,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和劳动分工,使得中国的“后发优势”立刻爆发出来,产生了中国经济奇迹。所以中国奇迹没有秘密可言,不过是“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结果,因此今后的发展前景依赖于继续彻底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
周其仁教授(图/视觉中国)可惜这个理论很不完善。毫无疑问,中国1978年以后的巨大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成功来源于引进市场机制。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因素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一点也不充分。比如中国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进出口贸易突飞猛进,而印度却在1995年初(比中国早将近7年)就加入WTO,并没有出现中国这样的经济奇迹。这是为什么那么多采纳“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东南亚国家、东欧国家、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的经济萎靡不振,看不见中国这样的巨大经济活力。
按照周其仁教授这个“落差”理论,印度也很贫穷,年轻劳动力比中国还多,而且比中国劳动力还要廉价,私有化比中国彻底,民主自由化比中国高,法律制度比中国还要健全,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比中国还要好的外交、文化和政治关系,因此印度这个巨大板块与西方这个发达板块接轨以后应该产生比中国奇迹还要伟大的奇迹,比中国还要发展得更好、增长得更快,科技创新能力更加强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可见周其仁教授的理论很不全面,没有看到西方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以外的东西。应该知道,全世界那么多落后国家都一直企图通过“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来发展经济,而且搞“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时间比中国还要漫长和彻底,但是很少成功。为什么?周其仁教授的“落差”理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的观点,中国由于过去2000多年的大统一专制传统,人民没有自由,因而没有也不可能产生任何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言下之意,张维迎教授不认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关于中国过去2000多年以来(尤其是唐宋时期)的遥遥领先于世界文明的灿烂科技文明和经济成就的相关研究成果。
张维迎教授(图/视觉中国)如果中国2000多年来的大统一专制制度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今天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而同样人口大国的印度没有这样的限制,也没有科举考试传统,还具有与古希腊媲美的古代数学传统,岂不是印度应该比中国更加发达,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然而,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比不过中国。印度目前比中国穷。
印度目前仍有48%的人口没有厕所,2.374亿人没有用上电,占人口18.3%;而中国目前只有120万人没有用上电,占人口0.00086%(万分之8.6)。印度的发电总量和人均电力消费量都只有中国的1/5。
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米和小麦)产量远低于中国,只有中国的60%。印度的蔬菜和水果产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轻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和农作物之一是棉花,而在棉花生产方面,中国的原棉产量比印度高出40%以上,中国的棉花亩产量是印度的2.5倍左右。
中国农业总体上的机械化率2014年是60%。相比之下, 印度农业总体上的机械化率则远低于50%。在2014年,中国三大农作物中,小麦生产已经93.7%机械化,玉米生产已经79.8%机械化,大米生产已经73%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最大难关是栽培;中国农作物栽种的机械化率为49.2%,印度是29%。
如何解释中国农业相对于印度更大的成就?按照传统西方思路训练出来的经济学家们可能会说中国农业的巨大成就的唯一答案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将土地从计划经济推向了市场化和私有化。但是这个答案不仅不全面,而且具有误导性。与中国相比,印度农业的私有化率却是100%,而中国目前仍然没有将土地私有化,那印度农业为什么没有中国农业表现出色?不是说只有私有制才是最佳的产权制度、才最能刺激生产积极性吗?
2017年10月29日,印度斋浦尔,当地村庄Nindar的村民坐在坑中示威,抗议斋浦尔发展局征土地。(图/视觉中国)
我们知道农产品中利润率最高的作物是蔬菜和水果,而在这个方面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差距最大。中国的果蔬生产从1980年的6000万吨,飙升到2003年的4.5亿吨;相比之下,印度的果蔬生产在1980年与中国接近,有5500万吨,到2003年只升到1.35亿吨,比中国少了整整3.15亿吨。
中国的农作物构成也比印度更加多元化,其中畜牧业和渔业占比在2005年接近45%,而印度不到30%。中国实际上只有10-15%的土地适合农业耕作,而印度却有50%的土地适合农业耕作。但是中国却开发出54.6万平方公里的可灌溉农业土地,灌溉面积达到40%,而印度只达到23%。
我们再来看工业。
印度的钢铁和水泥产量目前都只有中国的1/9。全球前10大港口中国就占有8个(其中1个是香港),而印度没有任何一个港口能够进入全球前30名。
2016年印度的GDP总量是2.263万亿美金,中国是11余万亿美金,为印度的5倍。2017年印度人均GDP为1965美金,中国的人均GDP为9482美金,是印度的4.8倍。也就是说,从人均GDP(即个人生活水准)的角度,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差不多快达到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但是从衡量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角度,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快要接近美国,但是印度的GDP总量只是中国的1/5。也就是说无论从个人生活水平还是国家总体实力的角度,印度都无法与中国相比。
印度建国初期比中国富裕,但是自从建国以后就被中国一直在拉开距离,目前已经远远被抛在后面。虽然目前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暂时超过中国,那么即使假设从今以后印度GDP的增长率可以长期维持在7.5%,中国为6.3%,那么印度也需要127年以后才能赶上中国。
这些数据说明把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简单地归功于“私有化”是有失偏颇的。中国清朝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比同时期欧洲还要好,但农业生产力却十分低下。民国时期推翻清王朝后也继续保留了以前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然而农业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和制造业的经济成就的确又与引进市场因素密切相关。
这说明什么?说明“私有化”并不自动意味着“市场化”,说明“私有化”程度的高低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纵然中国农业的“私有化”程度远远低于印度,但是中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印度,否则不会看到中国如此发达的蔬果贸易和农产品的跨地区分工。事实上印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的程度很小,市场很不发达;无论是农产品市场,还是小商品市场,还是重化工业品市场,印度都比不过中国。
三、被传统西方经济学忽略和误解的两个基本经济学原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可能私有化程度远不及印度的中国,其市场化程度却远远大于印度?答案是被传统西方经济学忽略和误解的两个基本经济学原理(参见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市场本身是一个公共品,需要国家力量去创造;而中国创造市场的国家力量远远大于印度,因此印度农业不发达不是因为私有产权不发达,而是缺乏国家能力去创造统一的国内农产品市场。这个市场不是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能够创造,无论私有产权保护多么完善,民主体制多么西化。
市场需要国家力量去创造。中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政府帮助企业创造市场的国家力量都比印度强大N倍,因此中国的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印度。讽刺的是,印度的普选民主制度和英国人留下的法律制度丝毫没有能力惩治政府官员和警察系统的腐败,而中国却能够严厉打击腐败。
资料图(图/India Today)(2)企业的所有制(产权)形式与它的市场竞争力没有关系,关键在于管理和内部激励机制。国企、私企和集体所有制都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如果管理得好,国企和集体所有制可以比私企还有竞争力,生存能力更强,资本积累速度更快,员工福利更好。这就说明了虽然中国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但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竞争力和创造力远远高于印度。
(3)在这两点之外还得加上一个非主流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但是却被主流经济学极力否定的一点:产业政策。正确的产业政策就像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私有制的小农经济自然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就像在大自然合成生命,需要上百年甚至上亿年,而且还得依靠殖民掠夺和战争。但是有了正确的产业政策,这个工业化过程可以缩短到一两代人的时间里(参见作者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的“胚胎发育”原理)。
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西方经济学的神话和对经济增长机制的片面理解和误区。如何将这些实践中的突破上升到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机遇和挑战。也许正如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预言,21世纪的经济学理论会产生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国土壤里,而不是美国高校闭门造车的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