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分享国内外新闻资讯
Menu

透视2019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的四个新特征

进入2019年以来,网络舆论向上向好发展态势依然是主旋律,网络治理已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新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传播渠道向泛媒化和可视化深度转变,由此带来更为复杂和更难预判的舆论形势。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通过梳理2019年上半年的多个热点舆情事件,从四个角度探讨互联网舆情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01

主动策划热点舆情 发酵期预设立场

01

近期发生的部分热点舆情事件中,出现了一种舆情被策划、被制造的趋势。具体而言,当事人抓住社会舆论心理,主动掌握网络话语权,有目的地进行爆料,从一开始就给舆情定好“节奏”。比如,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中,舆情开始于一段疑似学生家长发布的视频,令人作呕、刺激眼球的霉变食物成为引爆舆情的导火索,甚至一度引发家长聚集维权。最后,经过官方权威调查证实显示,这些骇人的问题食品照片、视频均是人为摆拍制造,为了吸引社会关注而编造的一场舆情闹剧。在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中,整个事件最开始是因女车主在“抖音”发布的车顶哭诉视频,极具感染力的视频扩散出去后迅速引起舆论关注,维权当事人还通过“梨视频”发布与奔驰4S店协商的18分钟录音。而这两次短视频的发布正是舆情发展的关键性节点,都是由维权当事人主动放出,带动起舆论高潮

从上述案例可见,作为当事人的舆情制造者善于利用舆论规律,尤其善于利用“先入为主”的舆论心理,在对事件爆料之初就已经预定了“人设”,从而使舆论向着有利于自己诉求的方向发展,以此向有关部门进行施压。值得警惕的是,像这种预设立场的网络爆料一旦发酵,极可能偏离正常舆论轨道,产生舆情假象,令相关部门后续纠偏和引导的难度倍增。

02

呈现反舆情遗忘规律趋势 “长尾效应”明显

02

信息爆炸时代,网络热点新闻频发,同时大众和媒体的注意力都更短暂,往往很多轰动一时的重大新闻很快被新的热点事件所淹没。对此,有学者提出“7天遗忘规律”,即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一般7天之后就不再引发关注,被新的热点事件取代,成为所谓的“旧闻”。不过,近期的一些舆情案例呈现反舆论遗忘规律趋势,显示出非常明显的“长尾效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持续发酵的云南孙小果涉黑案。自4月24日该案出现在《昆明日报》的宣传报道以来,各类媒体不断深挖孙小果的经历和家庭背景,反复引发舆论讨论,舆情起起落落出现了多个节点。尽管处置部门已经做出初步调查结论,但舆论场仍然疑虑重重,舆情热度居高不下。此外,河北涞源“反杀案”的舆情过程也比较漫长,在1月18日报道刊发引发广泛关注,相关部门随后回应称介入调查,舆情一度降温。但因官方迟迟没有结论,1月28日,央视新闻、《法制日报》等中央媒体再度报道关注此事,令舆情回温。春节前夕,河北涞源县公安局官方微博评论区被占领,大量网民留言“放人回家过年”。直至两会前夕,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三级检察机关同时对外公布“正当防卫”的最终认定,该案终于迎来最终结果。

这些热点事件隔断时间就会被提及和讨论,造成舆情反复发酵、时间拉长的观感,这其中既有媒体推动也有网民追问,多方力量共同促使事件朝越来越明晰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也与涉事单位的处置方式不无关系,一些单位常常以“高调介入、低调通报”的方式拖延舆情,期待新热点覆盖旧事件后舆论会自然遗忘。然而,目前部分热点事件出现反遗忘规律的趋势说明,社会大众对舆情处置的“套路”已有所警惕,他们不断地追问进展和结果,不让事件处置陷入“烂尾”。

03

意见领袖成舆情触发关键

误导舆论情形有所加剧

03

近两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覆盖度和影响力的扩大,一度出现迁移和暂时性歇场的意见领袖尤其是行业性大V再度活跃,掌舵舆情风向,重塑大众对舆情的认知,并长期占据舆论核心。例如,在山东聊城医生开“假药”事件、上海仁济医院医生被警察铐走等事件中,微博大V“@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烧伤超人阿宝”等言论都成为舆情爆点,对推高事件热度、引导舆情走向都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上半年以来的不少案例也表明,意见领袖误导舆论的情形频频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例如,由崔永元曝出、引发舆论震动的最高法院“案卷丢失”事件,一度令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大受折损。后经过专案组权威调查证实,此事系最高法院法官王林清故意所为,崔永元因为轻信其说辞而做出了不实爆料。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中,“@初级科普作家孙亚飞”的一条“爆炸物已经确定为苯”的微博获得超过4万次转评,成为网络恐慌情绪的重要源头。同样在江西上饶校园暴力事件中,大V造谣“被刺死的男孩长期欺凌并涉嫌性骚扰女孩”等案件细节,经过微博传播引起广泛关注,这一乱象引发网警“怒怼”。

在不少案例中,部分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和观点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主观臆断,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真相的了解,甚至带偏和误导了舆论的真实认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意见领袖知识结构、传播素养等参差不齐,甚至是动机不纯粹。这也提示,相关部门还需辩证看待意见领袖的网络影响力,引导其进行理性表达,为网络舆论场的良性互动发挥正能量。

04

微小问题短时演变成舆论风暴

舆情“无常”感增强

04

近期的舆情事件还容易给人一种“世事无常”之感,舆情风暴往往出现的毫无征兆,缺乏规律可循。不少舆情案例发端于不起眼的微小事件,却很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酵起来,产生蝴蝶效应式的舆情演变,最终在全行业、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舆情风暴。

比如,演员翟天临在直播中回答时说了一句“没听说过知网”,衍生出一场指向明星读博和高校招生的舆论风波,不仅其个人博士和硕士学位接连被取消,也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制度由此趋严。轰动一时的视觉中国网站图片版权事件最开始起源于一张照片,引发了多家图库网站关停、国家版权局连夜发文等连锁反应。同样的,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的一篇文章引发网络声讨,让百亿资产的权健集团最终土崩瓦解,并掀起保健品行业的整顿行动。

在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当下,舆情诱发点可能更微不足道或意想不到。一句话、一张照片或者一篇文章都可能成为“火信子”,让舆情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是,细心回顾可以发现,这种突然爆发的舆情看似偶然,实则早已露出端倪,只是此时被网民敏锐地捕捉出来。在此之前,舆论情绪已经充分积蓄,等待着揭开或者打破行业潜规则的契机。这一特征也提示了政法机关需保持舆情在线意识,切实提高舆情危机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时刻以防微杜渐的心态积极面对网络舆情。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